第二百一十二章:朕以大魏國運,助許儒成聖!大魏龍鼎顯!(第2/7頁)

這不就是他們偉大的抱負與理想?

許清宵每一句話,都不弱於聖人之言,令人震耳欲聾,心神震顫。

也正是因為許清宵所說之言,導致他難以成聖。

就如同佛門大宏願一般,你立下大宏願,可以得到天地加持,但不會給你太多,因為你能不能完成是一回事啊。

倘若你有資格能夠完成這些事情,欠缺的無非是時間,而你擁有這個時間,那麽天地才會給予你真正的賞賜。

說白了就是要得到天地的認可,認為你能做到。

而許清宵能不能做到,其實就看讀書人是否支持,這是一個評價衡量,眼下天下讀書人,大多數是朱聖一脈的。

讓他們支持許清宵?這可能嗎?

不過,沒有讀書人之力,大魏百姓的支持也可以,無非就是百姓的支持,是民意!

許清宵終究是儒道。

民意雖然多,可天道有缺,已經出了問題,否則的話,按照這種情況,自己別說成半聖了,就算是成亞聖,成文聖都不足為過。

百姓蒼生,才是天地的根本。

這世間最強的體系,並非是儒道,而是民意之道。

這一點天道應當明白,可自己沒有成聖,就證明天道的確出了問題,否則的話,不會如此。

這一點,讓許清宵感到困惑,他不理解天道出了什麽問題,但他更加知道的是,自己現在還無法涉及這個程度。

而洪聖敢這樣開口,不是他已經看出來天道有問題,而是他以為,光靠這些民意是不可能成聖的。

認為不得讀書人之力,許清宵無法成聖。

所以,在他認知當中,如若無法依靠民意成聖的話,之前所有的立言以及著書。

都無法真正得到天地認可。

若是無法得到天地認可,今日許清宵所作所為,便沒有任何意義。

這就是他敢這樣開口的底氣。

他很自信,極其的自信,不過他願意給許清宵一次機會。

煙雲府上。

許清宵吸收著如汪洋大海一般的民意,這是天地之力,許清宵靜靜感悟。

的確,對比讀書人的力量,民意太過於微弱了,雖然聚集在一起,是熾烈的光芒,但自己是儒道,不是帝王。

若是帝王,得到如此之多的民意,只怕國運暢通幾百年。

而隨著洪聖的聲音響起,許清宵沒有理會。

他靜坐頓悟,敏銳地發現了一個問題。

天地有缺。

是的,天地有缺。

自己立下不世之言,著作易經,人人如龍,按理說應當直接成聖,可非要足夠的讀書人之力,這雖然是規矩,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規矩太過於死板了。

這很古怪,許清宵如今處於半只腳踏入聖道,有很多東西莫名能夠感悟到,擁有天道感悟。

所以他敏銳察覺到了這般的不同。

所謂大道至公,大道至私,天地是公平的,不會偏袒任何生靈,有優處就有劣處,而大道也是至私的,順天理者可得天地氣運。

自己立言著書,理論上應當獲天地加持,突破聖位,但必須要獲得讀書人之力,這明顯就有問題。

而且是很大的問題。

只是許清宵無法完全感悟天道,很多事情自己還是不清楚,涉及的東西,也暫時不是自己能夠知曉的。

但有一件事情,是事實。

洪聖說的沒錯,自己難以成聖,至少以目前情況來說,自己想要成聖的話,還欠缺一定的火候。

成聖難。

難於上青天。

許清宵明白,自己之所以這麽難,其關鍵原因就是因為自己得罪了朱聖一脈。

但許清宵更加明白的是一點,自古以來,所有聖人都是借助讀書人的力量成聖,然而現在的讀書人,已經扭曲了,有真正的讀書人不假,可大多數讀書人都有問題。

倘若真的接受這些讀書人之力,違背自己明意是一回事,但更主要的是,接受這種讀書人之力,會讓自己出大問題,很大的問題。

這也是為何許清宵沒有進行下一步行動的原因。

他不是沒有手段,只要立下一個儒道大宏願,入我心學者,人人如龍,亦或者說助我成聖者,人人如龍。

許清宵相信,至少有三成的讀書人,會選擇幫助自己,甚至還有一部分內心會動搖。

只是許清宵不會這麽做。

朱聖一脈要根除。

徹徹底底的根除。

只不過根除朱聖一脈,輪不到自己來做,待自己成為半聖之後,去朱聖故居尋得聖氣本源,將朱聖真靈召喚出來。

那麽一切就不需要自己動手了。

依靠一道朱聖真靈,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打斷朱聖門徒一脈的根基都有可能。

但這個是後面的事情,眼下自己必須要成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