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第2/3頁)

正如北安侯之言,庸侯是王室血脈,再稀薄也不能否認。如今落得如此下場,稍不留神就會滅國,人王不能不理。

慎重思量之後,人王給北安侯下旨,暫將庸侯一行留下,嚴令其反省。他會盡快派人前往庸國,盡可能安撫國人情緒,使其願意迎回國君。

人王旨意來得及時,處置辦法也是無可厚非。歷史上遇到諸侯國國人暴亂,基本都是采用此法。

北安侯接到旨意,心中略定,以為中都城願意派人,自己將庸侯一行安頓好即可。

萬萬沒想到事情又出波折。

在眾人以為事情差不多能妥善解決時,庸國國人竟要自行滅國,堅持要投奔公子顥,將自己劃歸趙地屬民。

留在城內的氏族代為執筆,投誠書寫好之後就廣為散播。生怕消息被壓制,還特地組織隊伍前往北都城,口口聲聲不願做庸人,要做趙人,不答應他們就繼續鬧。

“反正日子過不下去,如要迎回昏君,吾等寧死!”

遞送投誠書的是庸國氏族,祖輩曾跟隨初代庸侯作戰,歷代子孫堅守組訓,縱然無才也不和其他氏族同流合汙。

庸侯和多數卿大夫被驅逐,這一家留在城內,還為國人執筆,稱得上是一股清流。

庸國人堅持要歸入趙地,實是無奈之舉。他們既將國君逐走,就不可能再迎回去,否則家族不得保全。若要新立國君,也沒有太好的人選。撥拉撥拉庸侯血脈,全都一個德行,想矮子裏面拔高個都不可能。

換氏族登位,想都不要想。庸國能存續至今,最大的仰仗就是庸侯有王室血緣。換一家登位,不說不合規矩,人王第一個不會放過。

氏族和國人們一同商量,最終做出決定,既然選不出國君,幹脆不選。

“吾等投奔公子顥!”

迎回國君是不可能的,無論如何也不行。新選國君八成還不如上一個,他們耗費力氣就是再找個人給自己添堵,吃飽了撐的?

既然如此,幹脆不要國君,庸國也讓它消失,他們集體奔公子顥去做趙人!

之所以選擇趙顥而不是旁人,全因趙顥素有英名。身為北安侯嫡子,趙顥戰功彪炳,在朝堂高居卿位,在各國都頗得人心,擁躉極多。

此外,趙顥和郅玄聯姻,背後還站著西原侯,縱然不是國君,實力也是相當強橫,非尋常可比。

投奔公子顥既是投靠北安國,也是同西原國建立聯系。有兩大諸侯國在,庸侯跑去中都城哭也是投鼠忌器。

庸國人一心投奔,只要趙顥接納自己,還會送給對方一份大禮。

庸侯碌碌,庸人卻是勤勞肯幹,尤其擅長種糧,否則早被苛捐雜稅壓死。

只要趙顥願意接納他們,庸人願意獻上培育的新糧種,還會獻上旱稻,畝產不亞於粟和麥。另外,他們手中還有一種菜,汁液帶有甜味,十分稀有,也願意獻上。

種種條件列舉,誠意十足,絕不是假意利用另有謀算。

庸國人神來一筆,打了北安侯一個措手不及。

事情背後象征無盡的麻煩,一旦點頭,要面對的很可能就是人王。看到對方提出的條件,北安侯和卿大夫們又十分動心、糧食主動送上門卻要瞻前顧後,只能看著流口水,滋味簡直太難受。

朝中商議數日,實在拿不出解決辦法,北安侯只能給趙顥送信,將他召回北都城。是不是要收下庸人,讓兒子自己拿主意。

從北安侯的書信中可以看出,他很想接受對方投誠,對事後的局面也有心理準備。只是朝堂上聲音無法統一,部分氏族考慮到庸侯血脈的特殊,心存擔憂,很難馬上作出決定。

趙顥接到書信,需要提前動身,自然沒有隱瞞郅玄。

知曉庸國發生之事,郅玄相當吃驚,半天沒說出話來。

他知道時代特殊性,也知曉國人權力,可聞名不如見面,道聽途說終不如親眼所見。國人不憤直接掀翻國君,還要主動滅國投奔他人,簡直彪悍到無以復加。各國國君除了吃驚之外並未覺得哪裏不妥,甚至還樂得看好戲。

壓下心中震驚,郅玄再看趙顥遞來的書信,細思信中內容,對北安國朝堂上的爭執有了把握。

必須承認,庸國人開出的條件實在令人動心。即使沒有這些條件,人口數量也值得冒險。只是一些氏族的顧慮也沒錯,中都城那裏總要給個交代,不能蒙混過去。

郅玄告狀就是考慮到人王,否則哪需要費事,直接把儆猴的雞抓來擰斷脖子,多麽幹脆利落。

認真看過庸國人提出的條件,郅玄放下竹簡,看向坐在對面的趙顥,道:“君意下如何,收不收?”

“收。”接到北安侯的書信,趙顥很快做出決定,“分一半給君侯,如何?”

“果真?”郅玄挑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