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四九章 培養消費市場

朱聿鍵在唐王府銀安殿內設宴,款待全旭、三娘等一行人,又是絲竹佐酒,舞蹈助興,場面既宏大又恭敬。

這讓全旭對朱聿鍵的感覺非常不錯。

一般來說,大明的藩王都是廢物,比如說,福王和秦王之類,當然,哪怕是再差的年景,也能出現幾顆顆粒飽滿的麥子。哪怕是清華和北大,一樣出來人渣和廢物。

出身和地域,其實不能代表什麽,很多人說黑人智商低,但是,黑人裏也有聰明人,也出了和平獎。當然百分之十四的諾貝爾獎勵得主,那都是諾貝爾和平獎,這個獎不代表什麽,只要跪舔歐美,肯定會得這個獎。

朱聿鍵是一個想要做實事的藩王,他並沒有說拉攏全旭給他謀什麽樣的福利,獲得更大的權力,或者是練兵,準備造反之類,相反,他是一直想提高糧食產量,改善南陽百姓的生活條件。

這個誠意滿滿,讓全旭明顯感覺到了。

在宴會的期間,全旭笑道:“無論是做官,做農民,或者經商,甚至是當工匠,能否成功,最直觀就是因為人,同樣是人,同樣的制度,為何明初時期,大明軍隊可以七征漠北,七下西洋?同樣是農民種地,為什麽遼東遼西一河之隔,在同樣肥沃的土地下,同樣的種子,遼東和遼西畝產相差數倍?同樣是工匠,為何遼東的槍炮局生產的火炮從來沒有炸過膛,火槍也甚少出現炸膛的現象?”

朱聿鍵和陳振豪也滿臉疑惑,異口同聲地問道:“為什麽?”

“答案其實非常簡單!”

全旭淡淡地笑道:“因為兩個字,利益,就是因為利益,遼東的農民,土地都是自己的,我們不收農稅,所得糧食農民可以自己裝進自己的口袋裏,只有在銷售的時候糧食的時候,才會收稅,這樣以來,農民有利可圖,他們就願意在糧食生產方面下苦功夫,他們願意流更多的汗,也願意付出更多的勞動!”

朱聿鍵沉默起來。

全旭所說的問題,他們並非不知道,可問題是沒有辦法解決,他舉起酒杯道:“武威侯,小王找侯爺過來,就想解決問題,而非讓侯爺看笑話,如果,侯爺想看孤的笑話……”

全旭打斷了朱聿鍵的道:“我連你們王府的具體開支都不清楚,怎麽給你們出主意?”

朱聿鍵拿出一本賬本扔給全旭,全旭匆匆掃了一眼,這與之前全旭推測的差不多,唐王府的收入不下二十萬兩銀子,但是由於全旭一直在打壓糧價,所以這個收入只是毛利潤,如果結合實際,應該在十五六萬兩銀子左右。

全旭嘆了口氣道:“你們唐王府的問題,與朝廷的困難都是一樣的,人口太多,花錢的地方太多,而且因為你們放貸,出現了大量的壞賬,由於壞賬問題,出現了金融危機,就你現在的情況,沒得選,只能開源節流。節流估計是沒啥指望了,就算你做得到,其他人也做不到,那麽,就只好開源了。”

如果是太平年月,那些百姓自然不敢欠了唐王府的錢不還,可是,隨著全旭的崛起,特別是遼東、呂宋、台灣各地吸引大量的移民,這些欠下了唐王府巨債無力償還的百姓,只能逃亡。

他們一逃,這些債自然就找不到人來還了,這種高利貸,數量積少成多,成了唐王府的巨大的包袱!

歸根結底,這還是全旭的鍋。

沒有全旭瘋狂吸引人力資源,唐王府也不至於出現財政危機。

朱聿鍵問道:“怎麽個開源法?”

“簡單,改變你們以前那種單調的耕作方式,別再去拼地力,往死裏種小麥了,適當的種一些亞麻、土豆、棉花之類的經濟作物!”

現在的大明雖然天災人禍,糧食銳減,可問題是,由於大量外來糧食的湧入,種植糧食其實是沒有利潤可以賺的。

比如說麥子,一畝地最多產糧一百五十斤左右,這是總產出,佃戶也要養家糊口,一畝地可以收上一鬥糧就不錯了。就算是一萬畝地,收入也就一千石糧食,約合四五百兩銀子,十萬畝也就四五千兩銀子。

可問題是,大明由於是在小冰河時期,天氣幹旱而寒冷,一畝地的棉花可以賣四五兩銀子。而種麥子一畝地的收入不過三四十錢的左右。

全旭笑道:“你們可以種菜也可以種植棉花之類,這些經濟作物能帶來的收益是一年種一季小麥的十倍。”

這還是僅僅棉花的價格,在遼東一床十斤棉花的厚被子就可以賣四五兩銀子,如果經過加工可以單獨銷售棉仔去榨油廠,長絨棉送去紡織廠,那麽收益會更高。

朱聿鍵苦笑道:“這些,我也想種,但是我不知道該怎麽種……”

全旭又開始翻白眼了:“你不知道該怎麽種,不會請知道應該怎麽種的人過來當技術顧問啊?如果非要每一件事都要自己弄懂了才能去做,人這一輩子能做幾件事?至於肥料供應,你放心好了,我不是一個忘本的人,你送了我這麽多良田,我肯定要給你回報的,磷肥管夠,還會派人指導你們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