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三九章 全旭感冒舉國震驚

周皇後指著報紙道:“武威侯在報紙上說,這是什麽化學,不管是什麽學,這難道不是好事嗎?旱災得到了緩解,百姓的莊稼今年就會豐收,國庫也該可以收到稅了!”

“好事嗎?”

崇禎不是八年前的那個毛孩子了,雖然看不上那些讀書人,卻知道那些讀書人使用的所謂天人感應,是在維系皇權。

事情在那裏明擺著,真正開啟民智的不是什麽詩書文章,而是數學、物理、化學、天文等自然科學,願意學習這些知識的人越多,掌握這些知識的人越多,老百姓就越聰明。

隨著自然科學的推廣,維系帝王統治的那套荒謬的理論將會受到強有力的沖擊,同樣的,儒家治國的理論受到的沖擊會更大,甚至會被淘汰出局!

一個只會吟詩作對的書呆子和一個技術官僚,你選哪個?相信只要是腦子正常的人都會給出正確的答案!

大明王朝正在醞釀著翻天覆地的巨變,對於崇禎來說,這反而是好事,他可不相信天人感應那一套。

這江山本來就是我們老朱家靠著自己的努力打下來的,關老天屁事,老子已經受夠了那幫鳥人一碰到天災就把老子掛起來當靶子了!

要說重用文人,老朱要從來沒有重用文人,因為他是草根出身,早已識透了文人的嘴臉,望著天空落下來的雨滴。

崇禎皇帝憤憤道:“朕貴為天子都沒有這等呼風喚雨的本領,他居然有,這也太不公平了吧?”

周皇後道:“陛下,要解決此事其實不難!”

“不難?”

“你居然說不難?”

“讓慈烺拜他為師,最後,這些本領還不是要交給慈烺!”

崇禎皇帝一聽,頓時心裏就平衡了:“對,這樣就公平了!”

太子太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都是輔導東宮的官職,全旭本身就是太子的老師,讓太子跟著全旭學習,這是崇禎想到可以解決問題的辦法。

春雨貴如油,因為明末小冰河天氣的影響,連春耕的時節也發生了改變,這場雨雖然規模不大,順天府境內可以明顯過一個好年。

面對這場大雨,並不是所有人都高興,特別是京城裏的那些衣冠禽獸們,沒錯,說的就是那些吃著人飯,不幹人事的大明官僚。

就在這個時候,一名身穿正五品官服的官員站在雨中,臉上的表情,既焦慮,又憤怒。

他捏著拳頭,咬牙切齒的道:“諸公,那賊子不能留啊!如果放任他用這套歪理邪說和妖法欺瞞世人,人人爭相投到他的門下學習這些邪門歪道,我等哪裏還有容身之地!”

中年官員正在那裏喃喃自語:“人真的可以逆天?”

這名中年官員姓李,名慎,字長橋,他是前禮部侍郎李之藻的兒子,李之藻與徐光啟一樣,是明代著名的科學家,翻譯著作《天學初函》配合徐光啟翻譯《幾何原本》,參與了《崇禎歷書》的編撰工作,一生翻譯了二十余種西方書刊。

可惜,徐光啟和李之藻這兩位大明最聰明的人,他們都沒有來得及看到人工降雨,李長橋仿佛失魂落魄,事實上,他並不像其他官員一樣如喪考妣,而是對如何人工降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來人!”

“備車,我要拜師!”

“拜師!”

那名中年官員大急道:“長橋公,現在不是琢磨拜師的時候!我們再不盡早行動起來將他扳倒,我們儒家將要面臨滅頂之災,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李長橋擺擺手道:“我等身為官員,自然要弄明白這雨是怎麽下來的,爾等放心,這話語權終究是在我們讀書人手上,他想壓倒我們,沒那麽容易!”

李長橋才不關心明朝的政治鬥爭,事實上,作為技術式官員,他已經厭惡了這種沒有任何意義的鬥爭。

坐上馬車,李長橋朝著良鄉縣境內行駛而去,全旭並沒有掩飾自己的行蹤,而且他還大張旗鼓,為了這次人工降雨,遼東工商時報還設立了專刊報導。

隨著人工降雨這個全民話題的開始,工商時報在短短兩三個月的時間內,銷售量從一百多萬,增加到了二三百萬,論起輿論的影響力。

全旭現在憑借著《遼東工商時報》已經可以碾壓整個大明的士紳和讀書人了。

良鄉縣的山坡上,全旭紮下了大營,附近的百姓,為了感謝全旭給他們降雨,這些百姓自發的帶著自己的為數不多的雞鴨糧食,或者一些酒水,甚至是打獵到的兔子,山雞,等等,送到這座山坡上。

甚至一座石碑,在雨中已經被立了起來,這座石碑高約兩丈,重達萬斤左右,數百名百姓冒著雨,將碑記立在山坡上。

上書:武威侯降雨處,六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