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七章 魔改版三棱軍刺

事實上,明朝科舉,從上到下,一直沒有真正的公平。

哪怕是縣試、府試、院試的生員名額,幾乎都被地方大族和士紳瓜分幹凈,真正的寒門子弟要想出頭,幾乎不可能。

除非擁有明顯過人的天賦,被知府提攜一下,可以獲得通過。

科舉考試最大的不公平,這不像數學題答案是一,你寫了二,就是錯誤,寫了一就是正確,誰也抹殺不了。

科舉考試試題雜文、策論,都沒有正確的答案,只要思想內涵正確,大致不差,人為的主觀因素就非常重要了,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真正遇到學霸,擅於揣摩人心,還是可以脫穎而出的,中規中矩的讀書人,幾乎很難通過縣試、府試以及院試。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繞開府試獲得參加鄉試機會的國子監就緊俏起來。

明代的科舉與後世一樣,采取區域劃分的模式,有些地方,教育落後,科舉相對容易一些。

而國子監就相當科舉賽道上的超級跑車,未入府、州、縣學而欲應鄉試,或未得科名而欲入仕者,都須先捐監生。

就像《範進中舉》裏面的周進,周進本來生員也不是,只因為同鄉好友相助拿錢買學歷,後來才考上舉人,中了進士,殿試三甲,最後升了禦史,欽點廣東學道。這後面才有得跟範進的一番緣分。

袁可立送給全旭的這個名額,其實就是給全旭提供鄉試的方便門路。

全旭看著這封信,以及進入國子監的憑信,他反而有些為難了。

“到底要不要去北京呢?”

去北京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就是可以拿到一個文憑,這個文憑比舉人更高。另外就是,全旭只要去了北京,可以利用自己的錢,忽悠一些人才,同時也可以利用明朝的腐朽,從工部或少府裏弄到大批優秀的工匠。

可是,不去自然有不去的好處。

早在崇禎二年四月開始,白水王二就拉開了浩浩蕩蕩的農民起義帷幕。雖然王二很快就被鎮壓了下去。

但是,府谷王家嘉胤、安寨高正祥,宜川王左掛、飛山虎、大紅狼,洛川王虎、黑煞神,延川王和尚,甘肅慶陽韓朝宰、武都周大旺等農民也四處舉旗起義。陜西全境、甘肅東部和四川北部都有起義軍在活動。

如果沒有後金入寇,陜西、甘肅的農民起義一定會被鎮壓下去,可在關鍵時刻,巡撫梅之渙和山西巡撫耿如杞率領精銳部隊勤王,這些叛亂卻死灰復燃。

全旭仿佛從空氣中聞到了硝煙的味道。

他需要做得很多,比如說,盡快完成城堡的建設,盡快吸納遼東百姓,擴充家丁兵,同時,也要加強軍事裝備。

全旭笑道:“孫先生,我會盡快準備,過一些日子北上京師,要不咱們一起?”

孫向榮搖搖頭:“全公子,老奴還有其他要事,就不陪公子北上了!”

“這樣啊!”

全旭望著袁世卿道:“袁管事,讓你給孫先生準備一些土特產!”

全旭的一些,就是三車紅薯、三車土豆,還有兩車玉米,還有一部分絲綢和曹寧送過來的搖錢樹,當然,全旭把那個紫檀木的盒子扣下來了,用紅綢包裹著,直接塞給孫向榮。

孫向榮看著搖錢樹和八車土物產,暗暗沖全旭豎起大拇指:“上道!”

雖然說,國子監可以納捐,花錢就能上,可關鍵是袁可立可沒有讓全旭出錢。

“全公子,告辭!”

“一路順風!”

全旭苦笑道:“珍惜眼前的太平日子吧,咱們的好日子不多了!”

“全爺的意思是……”

“沒什麽!”

全旭轉而望著袁世卿道:“咱們的糧食,對外不再出售,任何人都是一樣。”

“可是,全爺,咱們現在的糧食麥子、玉米、紅薯、土豆加在一起有一百多萬石!”袁世卿苦笑道:“就算去掉稅,咱們也吃不完啊!”

“現在這些人吃不完,不代表以後!”

全旭非常清楚,一旦後金破關而入,北方百姓就會南下遷徙,哪裏有糧食,他們就會往哪裏跑。

全旭原本計劃,把所有莊戶的房屋、全部都換成磚瓦房,然而,問題是,現在時間來不及了。

全家莊鎮幾乎每一天都在發展,除了全旭的鐵匠工坊之外,陸續又過來開了十幾家鐵匠鋪子,整天叮叮當當的打鐵。

他們自然是沒有鐵,但是全旭手中有上好的鋼鐵,他們就從牛結實手中購買鋼鐵,打造菜刀、鋤頭、樺犁以及柴刀、叉子等農具,也有的打造刀、長槍、錘、斧等兵刃。

就在全旭窯場十幾裏的地方位於南樂縣境內,不屬於全旭的地盤,開了一個瓦匠作坊,幾十號人采泥制瓦燒瓦,忙得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