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大哥我真是服了你

楊陸凱滿臉堆笑道:“恭喜全公子,賀喜全公子升任糧長。”

糧長雖然是有權無職,卻是一個肥缺。

要知道,糧長的轄區多者一萬石,少者數千石。

然而,明朝的農稅其實非常低,相當於畝收一鬥,一萬石,也就是相當於十萬畝糧田的稅中。

差不多相當於五六個鄉裏的區域,轄境人口也多達一兩千戶。

這裏面的貓膩其實很多,用大鬥進,小鬥出,僅僅稅收這方面就可以撈不少油水。

全旭哭喪著臉,他望著這張委任狀,眉頭擰在一起。

如果是其他知府或者委任的糧長,全旭絕對可以從中撈點油水,可是在盧象升眼皮子底下撈油水,絕對會被盧象升掛在旗杆上風幹。

“賀喜個蛋!”

全旭沒好氣的盯著楊陸凱道:“楊知事,不是說糧長都是有富戶或地主擔任嗎?你們我,就剩這一棟房子,家徒四壁,只有墻了,我可不是富人!”

糧長制,明洪武四年由朱元璋創立的制度,他本質是為了杜絕官吏腐敗貪汙,每納糧一萬石或數千石的地區劃分為一區,每區設糧長一名,由政府指派區內田地多、納糧多的大戶擔任。

糧長的主要任務是負責本區的田糧催征、經收、解運諸事宜。

當然,不要以為這是一個好工作。

就像大名府到北京城大約一千裏左右,然而運輸糧食,民夫隊每天只能走五十裏,路上就需要二十,如果遇到刮風下雨,那麽時間會更久。

糧食潮濕了,黴變了,這都是糧長的問題。

楊陸凱笑了笑,從懷中取出一疊十幾張嶄新的地契,他直接拍在全旭面前。

全旭還沒有動這些地契,旁邊的三娘眼睛頓時亮了起來。

全旭不是明朝的農民,自然體會不到農民對於土地的渴望。

三娘自從離開杞縣以後,淪為流民,她最大的夢想就是擁有屬於自己的土地。看著桌子上擺著的地契,三娘的眼睛一直就挪不開了,她興奮地問道:“幾畝地?”

“幾畝?”

楊陸凱得意的笑了笑:“從金堤往北開始算起,一直到王家堡鄉白浪河南岸,從夾溝河以西,沿著這條官道向東,全部是全公子的了!”

“這……這!”

全旭目瞪口呆:“不是說就八千畝堿荒地嗎?怎麽又多了這麽多?”

全旭拿著地契,默默計算了一下,除了八千畝堿荒地,還有四千四百畝淤地,五千七百余地沙地,包括三千畝上好的良田,總共就是兩萬一千一百余畝,這幾乎是後世半個鎮的所有耕地。

楊陸凱嘆了口氣道:“大名縣原來的糧長貪汙,盧大人明察秋毫,絕不姑息,於是他被抄家,這個糧長,還有他的地,都歸你了!”

整個大名縣,其實就是四個糧長。

全旭從無立錐之地,短短幾天時間,到現在坐擁兩萬一千余畝土地,雖然他的地大都是堿荒地,但是從數量上來說,他確實是大名縣東南較大的地主之一。

當然,哪怕田地再多,其實並不是盧象升擢升全旭為糧長的真正理由。

盧象升深知糧長這種有限無職的地方辦事人員,能從征收糧食這個工作中,收獲大量的好處,中飽私囊,吃拿卡要,讓窮困百姓更加困苦不堪。

盧象升主要是看在全旭心底善良這一方面,他為了賑濟災民,前前後後花了幾萬兩銀子,這麽一大筆錢財,放在任何一個大戶身上都不算多,但是,任何一個大戶,寧願喝花酒,捧戲子,絕對不會把錢用在災民身上。

全旭只要成了糧長,他一樣會盡自己最大的可能性,去幫助那些窮困百姓,而不是像其他糧長一樣,趴在窮困百姓身上敲骨吸髓。

三娘聽到兩萬一千余畝地的消息,開心極了,她馬上跑到湯邱氏屋裏,去跟她分享這個好消息。

三娘也慶幸自己有先見之明,招募了那些女人和孩子,這樣以來,全氏將來才有人可以開發這麽多田地。

雖然全旭面對楊陸凱沒有好臉色,可是三娘卻非常感激楊陸凱,看著他身上單薄,從倉庫取出兩件軍綠色棉大衣,兩雙解放勞保棉鞋,還有勞動布工作服,午餐肉罐頭。

當然,牛肉罐頭也有,三娘擔心麻煩,畢竟大明朝殺牛可是要犯法的,來歷不明的牛肉,少不了麻煩。

楊陸凱興高彩烈的走了,可全旭卻愁眉不展。

盡管他不是算命先生,卻非常清楚,大明朝可是小冰河時期,天氣幹旱少雨,冬天又寒冷,明年肯定又會幹旱。

他有兩萬余畝地,也就意味著他自己要承擔著兩千多石的糧稅,還要負擔整個大名縣東南,五六個鄉裏,超過十萬畝糧田的糧稅。

可以預見,明年又是幹旱,雖然不知道會不會顆粒無收,可是讓他拿什麽去交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