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信王朱由檢怒斥自私士紳

按照朱由校的諭示,劃定勢力範圍後,在哪裏定居的百姓就歸哪國統治。

而因此,居住在馬尼拉的漢人和土人都成了朱由檢的子民。

一個國家的建立,首先是建立行政制度和稅收制度。

對於行政制度,朱由檢直接照搬了朱元璋給藩王留下的一套官制,以表明自己是大明朱家藩王的尊貴身份。

而對於稅收,朱由檢也沒定太高。

這一世,他不是大明的崇禎皇帝。

沒有嚴重的內憂外患。

再加上,這一世,他也不再是只長於宮廷的藩王,而是去過地方任官,看見過民間疾苦的藩王。

何況,他因為是大明聖皇的親弟弟,所以,其他國家也不敢冒犯他的崇禎王國。

所以,朱由檢沒有像歷史上加征各種餉一樣,不顧及百姓,也就把稅定的很低。

但饒是如此,還是有反對之聲。

“信王殿下!我們皆為漢人,可否對漢人免稅,或者對士子免稅?士畢竟是四民之首,得士之心便可得天下民心,如此,殿下您的藩國才能長久,不是嗎?”

馬軒因此就對朱由檢忽悠起來。

朱由檢則回道:“士的確當為民眾表率!當主動積極繳稅!這是聖皇對士子的聖諭,免稅之有無,只能針對其財富之多寡,而非讀書之多寡。”

馬軒見朱由檢沒被自己忽悠成功,只得訕然離開。

而在回到自己家後,馬軒則向自己的小廝掃月問道:“你打聽得如何,島上其他國家征稅之制是什麽樣的,可有優待儒士的?”

“回老爺,有!”

“細細講來!”

“朝鮮優待儒士,言漢人中的儒士,可憑在大明的功名在朝鮮獲得散官,其中,生員和監生,七品,舉人五品,進士直接三品,傑出可直接被聘請為堂上官,去漢城輔佐國王,有官身者,皆免賦稅徭役。”

“另外,倭國幕府和薩摩藩則是對所有漢人免稅免徭役!說是為了治下有更多漢人,好帶來更多更好的手工藝和學說思想。”

掃月回道。

這個時代,朝鮮的確崇儒,而且也是文人當政,也最為仰慕中華文化,所以,對大明的文人自然特別禮敬,也願意用各種高官厚祿,招攬更多的漢人文士過去。

而倭國幕府和薩摩藩也是一樣,但他們的統治者在這個時代正是幾位銳意革新的明主,也就不僅僅是願意招攬更多可以帶來中華文化的漢人文士,還更願意招攬普通漢人。

因為他們知道普通漢人中,與不少手工藝者,擁有著他們國家沒有的先進手工藝技術,所以也就用對所有漢人特殊對待的方式,意圖吸納更多的漢人。

不過,作為舉人的馬軒對倭國幕府和薩摩藩的這種把漢人士子和平民一同對待行為倒是感到很不滿,也就說道:“這倭國幕府和薩摩藩怎麽能對漢人中的儒士和平民一視同仁!開化不及朝鮮遠甚,如今看來,真正的儒學其實是在朝鮮,告訴家裏人,把馬尼拉的香料坊關了,舉家搬遷到朝鮮王國的治區為民!”

“信王想讓我們交稅?沒門!”

……

“你說什麽,許多馬尼拉的漢人舉家搬走,就是因為本王征稅?過分!”

“佛郎機人征那麽高的稅,他們都能忍,本王征收這麽點稅,他們都接受不了?!”

“如果不是皇兄寬仁,為了救他們,不惜讓利於外藩,他們現在早做了佛郎機人的刀下亡魂!如今竟然為不交稅,而背叛真正傳承於大明之藩國,而去朝鮮這些非真正一族的國家為民!他們怎麽這麽自私,而毫無廉恥感恩之心!”

朱由檢知道這一情況後頗為憤怒。

“殿下息怒!人性使然,不如將這事上報聖皇吧,我們倒是沒什麽,好好造福留下來的人就是,只是不知道中央朝廷如何看待此現象。”

朱由校的長史,相當於崇禎國的丞相,劉理順勸慰起朱由檢來。

朱由檢因此便向朱由校上了一本,稟告了這一現象。

……

而朱由校在收到朱由檢的奏報後,只笑了笑,然後對畢自嚴等說道:“自陽明心學出現後,讀書人開始關注內心,因而開始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有的則更加的克制自己,擺脫一切欲望的束縛,甘願為理想而獻身,偉大無私;而有的則開始極端利己,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什麽都可以背叛和拋棄,棄國棄家也在所不惜,而馬軒這些人就是這類人,這也是他們遷居於馬尼拉等地,雖人多勢眾,但依舊被佛郎機人統治甚至任意屠戮的原因,他們不願意出頭犧牲自己。”

“那以陛下的意思?”

畢自嚴此時問了一句。

“隨這些利己主義者去吧!”

“殺了他們也無益,到底還是會長出新的來,龍生九子,個個不一樣,這種是難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