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加強西廠的力量,為新稅政準備

“取消士紳優免,倒是一項可行之策,如今有田者,多為士紳,故而優免數額巨大,若取消優免,令官紳一體納糧當差,至少能讓如今歲賦多兩千余萬石糧,養百萬精兵目前是足夠的,只是朝廷開支是在增加的,宗藩與百官俸祿與榮養銀,士子補貼、退伍軍人的撫恤銀,這些大額支出都在增加,將來是否足夠就不得而知了。”

內閣大臣徐光啟這時候先說了一句。

他的家族是最早和皇帝合作經營官辦產業的人,和方從哲一樣,不在乎朝廷怎麽征稅,因為他們和皇帝合作的官辦產業,本身的大部分都已經歸於朝廷。

而對於官紳一體納糧一事,商賈世家出身徐光啟就更加沒什麽自己被割肉的感覺。

所以,他也就表態支持官紳一體納糧之政。

但徐光啟作為朝廷重臣,在其位,得謀其政,自然也會在國家層面思考“官紳一體納糧”的必要性,因而,繼續說出“官紳一體納糧”也難以讓朝廷歲賦持續增長的話來,倒也沒有想到要照顧方從哲的面子,只說“官紳一體納糧”好的一面。

“要足夠的話,還不如直接提高商稅!”

但戶部尚書畢自嚴這時候則順勢語出驚人地回了一句。

朱由校和其他重臣皆擡頭看向了他。

畢自嚴是山東官僚大地主出身,除其本人為尚書外,其弟以及族中其他人都在朝廷為官,甚至擔任督撫要職。

大明的權貴士紳雖然既是地主也是富商。

但因為地緣經濟的不同,也有偏重,像畢自嚴這種家族更多的成分是傳統的地主,主要經濟收入還是農業,商業比重不大。

所以,畢自嚴更願意讓朝廷直接提高商稅。

“朝廷的商業稅收和關稅是一直在增加的,而且增加的遠比田賦快!而取消士紳優免,與加征田賦本就沒有區別,只能解決一時之增益,而不能讓朝廷歲賦一直增加,唯有商稅如果能提高,直接成為朝廷主要稅種,那將來只要通商到哪裏,大明的歲賦就會因為到那裏而增長!”

畢自嚴接著說道。

“好一個通商到哪裏,大明的歲賦就會因為到那裏而增長!”

朱由校這個皇帝聽了都有些心動。

但要實現這一目的,是需要強大的武力為後盾的。

大明如今是這個世界上生產力最發達的國度。

龐大的人口基數,數千年農業文明的積累,使得能工巧匠眾多,生產的商品物美價廉。

在全世界有著絕對的優勢。

但別國的統治者也不是傻子,自然會搞貿易戰,禁止大明通商,改變與大明貿易逆差的形式。

而這就需要大明先有足夠的堅船利炮去到那裏,才能通商到那裏。

如此一來,大明依舊需要先用錢養更多的水陸精兵。

朱由校覺得方從哲的提議不錯,可以先官紳一體納糧,先用官紳一體納糧後征收起來的錢糧把兵養起來,等養起這麽多兵後,商稅征收也不是問題,擴大大明對外貿易的市場、增加商業利潤也不是問題。

但畢自嚴所說的官紳一體納糧相當於變相加征歲賦,他也不得不仔細思索一番。

一旦取消士紳優免,的確相當於向士紳加征田賦,而士紳自然會將這筆債務向佃農身上轉移,逼迫佃農繳納更高的地租,使得佃農的經濟收入下降。

很明顯,官紳一體納糧,即取消士紳優免,以前那些靠投獻田地給士紳而避稅的佃農受損最嚴重。

他們要麽逼著他們的士紳一起造反,要麽就只能為自己當初為逃避國家賦稅的選擇買單。

這樣的話,官紳一體納糧是可以抑制投獻的,也可以抑制兼並的,至少不會再使自耕農主動投獻到士紳大戶為奴,利於改變社會結構,促使更多的自由民出現,而減少農奴。

朱由校因此心裏拿定了主意,便道:“商稅之事以後再議,繼續說說這官紳一體納糧之事。”

已經大病痊愈的次輔韓爌見此,猜到了皇帝的意思,一向沉默的他也就忙持著象笏躬身道:“陛下!臣認為官紳一體納糧不但是切實可行之政,還是善政!讀書做官是為報效君王、安民輔國的,而不當是為了什麽優免不優免,為國納賦乃天經地義之事,王侯將相、士農工商,皆當有此覺悟!”

韓爌說完後就站在原地未動。

但朱由校和大臣們接下來卻都很沉默。

氣氛因此顯得有些尷尬。

朱由校是個銳意革新的帝王,聚集在他身邊的自然皆以銳意革新的能臣為主,就算有見風使舵的能力,但也有自己的政治主見,而像韓爌這種只想多磕頭少說話,順著皇帝意思做官說話的大臣,也就和在場的其他大臣顯得有些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