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賞美人(第2/2頁)

“但我看那艘船比這艘華麗多了。”趙公子依然一臉不信道:“顯然你們的人更重視那一艘嘛。”

“那是因為愚蠢的遠東軍官,生著石頭腦袋,而且是瞎子。”布蘭科頹然道:“他們看不見歐洲的變革,還以為卡拉克大帆船是天下無敵的。”

“是嗎?”趙公子的警官們,也跟他一樣混球,加入了刺激老木匠的行列道:“軍官才是用軍艦的人,應該更有發言權吧?”

“那可不一定。讓我告訴你們這艘蓋倫船到底強在哪裏,聽完之後你們再做判斷!”老木匠為了證明蓋倫船的優秀,便賣力的講解起這條船上的裏裏外外,每一個值得驕傲的地方。

趙昊和他的高級警官們,也聽得十分仔細,有人還拿出小本子來記錄。尤其是海爾弟、榮晟這些排名靠前的艦長,都憋著勁兒開上警備區的第一艘新式戰艦呢。

他們最感興趣的,一個是船上的多層全通甲板,一艘船就可以安置上百門炮。大家噸位差不多,卻頂得上五艘千料大福船了。

再一個就是高大的全索具西洋帆,它采用的多重橫帆,奠定了西洋船優越性能的基礎。因為大量密集的斜拉索可以加強桅杆強度,進而獲得更高的桅杆高度。因為高處風力較海面強,故而桅杆更高的西方帆船受風強,可以獲得更大的航速。

雖然王如龍他們一個個心高氣傲,但看到蓋倫船上,那根殘存的桅杆足有大船帆的兩倍高時,他們不得不承認,中式帆船是不可能達到西洋帆船的速度的。因為要是在那麽高的桅杆上掛大明的蓬帆,風一大就會折斷桅杆的。

而在海戰中,速度就是主動權!

‘改,改,必須改!’將領們暗暗咬牙,覺得必須把船帆都換成西式的。

這是中國人毛病,看到別人比自己強,就覺得自己的哪兒不值錢,什麽都想要學人家的。

好在趙公子不像王如龍他們那樣妄自菲薄。在他的造艦規劃中,中式蓬帆占據很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在經歷了昨晚的海戰後,就更堅定了他的想法——如果葡萄牙人的船上用的是中式帆,結局很可能就會不一樣了。因為中式船帆有一道道桁條支撐,千瘡百孔依然可以受風航行,不像西洋帆那麽嬌弱,破個洞就泄氣。

在與西方艦隊的決戰中,這點差別可能就會決定勝負的走向。畢竟在主力艦隊級別的海戰中,船慢點兒不可怕,不能動才可怕。

趙公子甚至找到了日後與西方列強海戰時的方法——就是仗著自己的船帆打不壞,專打紅毛鬼的船帆!

……

中式蓬帆實在是非常偉大的發明,極端的耐操之外,還可受八面來風,順風逆風都能航行。另外,水手不用爬上高高的桅杆,只用站在甲板上操作就行,所以安全性也好很多。

至於獲得風力不足的問題。其實也要一分為二的看。中式帆船為什麽無法獲得更大的風力?是因為桅杆太矮。為什麽桅杆太矮?是因為蓬帆上下一體、沒有縫隙,受風性能太好,以至桅杆太高的話承受不住啊。

當初鄭和艦隊是以增加桅杆的數量,解決這個問題的。不過大明規定,民間造船不能超過五桅,趙公子的千料大福船就已經是五桅了,再增加的話,各方面都有些不好交代。

不過趙昊覺得應該可以參考後世的解決方案——只要蓬帆的支框不環繞桅杆,而只在桅杆前方的滑道內升降,就可以實現多重斜拉索的加強。這樣由眾多的斜拉索來承重,桅杆自然就不會斷了。

其實這一思路,在廣州造的廣船上就已經有所體現了。當然真正給出完整解決方案的,還是鴉片戰爭以後,美國人給福建巡撫造的西洋船體、中式硬帆的新式戰艦。

而且用西洋帆還有個很現實的困難,那就是西洋帆的制造是一門很復雜的技術。不說別的,就說那套復雜的全索具帆纜系統,大明的船工能不能仿制出來都是問題。

所以趙公子決定,在試驗船型中,兩種帆都要嘗試,到時候搞得掂哪種就用哪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