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檢閱(第2/2頁)

“奉總警監命,大明皇家耽羅水警區,閱艦式開始!”

一旁,同樣穿著藍色高領鬥篷,頭戴藍色帽兒盔的司令兵,馬上吹響了雄渾的號角!

緊接著,艉樓下八面牛皮大鼓同時有節奏的敲響,鼓聲震天!

數裏外的城山上,忽然也響起雄壯的鼓聲。與烏尾船上的大鼓相和,氣壯山河!

緊接著,箜篌、古箏、古琴、琵琶相繼加入進來,共同奏響了一曲《秦王破陣樂》,聲震百裏,氣壯山河!

艉樓上的人們只覺心跳加速,神搖意奪,雖然他們大都不是頭一回聽到這《秦王破陣樂》了。

但在這海面戰船之上,相隔數裏合奏,其雄渾氣勢,又豈是在宮廷廟堂內的那種有氣無力的演奏可比?

但更讓來賓們震撼的還在後頭。

只聽雄壯的樂曲聲中,一艘船艏昂起張開、尾部高聳,遍插旌旗,高大如樓的戰船,緩緩駛出了城山港。

那船一出來,就引起了李朝眾人的驚呼聲。除了李牧使外,他們要麽是水軍將領要麽是海商,自然對船只十分敏感了。

“看樣子是福船,可這也太大了,比日本人的安宅船還大!”金熙善小聲道。

“是啊,沒見過這麽大的福船。”海商們也交頭接耳起來。

“這是艘封舟嗎?”一個個大驚小怪,完全是沒見過世面的樣子。

四百料的天朝福船就能讓他們生出高大如樓的感覺,因為李朝水師最大的戰艦也沒有四百料。

“是大、大福船。”樸成性略有些結巴道,他這個李朝水軍節度使,終究還是識貨的。“還以為天朝已經不造這麽大的海船了呢。這艘大福船得有千料吧?”

“不錯,一千料。”趙昊聞言點點頭,十分謙虛道:“距離真正的大福船還差一截,當年下西洋的艦隊裏,最小號的戰船都比這個大。”

他這話還真沒錯,當年鄭和艦隊中,不提那些大到讓人難以置信的寶船,單說作為主力的兩千料戰船,長十七丈。最小的一千五百料戰船,也有十五丈長。

而這種只有十三丈長的千料海船,在鄭和的年代,確實只能在本土看家,沒法跟著艦隊去西洋耀武揚威。

可悲的是,一百五十年後,別說李朝人被這些昔日的小字號戰船嚇到了。就連頭次見的朱玨,也被這千料海船嚇了一跳,只覺遇到了龐然大物。

倒也不能怪他們孤陋寡聞,這是大明自廢武功,將遠洋海軍改為近海水師的必然結果。遠洋艦船要大要重,才能抵禦風浪。但大船到了近海就像大象一樣笨重緩慢,所以近海防禦型水師肯定會選擇更小更輕便的船只,來追逐肆虐的倭寇水匪。

因此只要看一個國家的軍艦大小,就能看出他們對海洋的志向高低。

……

昔日能造五千料寶船的龍江寶船廠,如今只能造這麽大的福船了……趙公子暗暗一嘆,神情十分嚴峻。

這時,那幫一驚一乍的李朝官商,響起了更大更持久驚呼聲,讓人聽取蛙聲一片。

他們發現,那千料大福船居然不是一艘!

而是兩艘、三艘、四艘……

他們這輩子都無法忘記眼前看到的這一幕——只見統一刷著黑色船舷,水線下包著銅皮的嶄新千料大福船,一艘接一艘的駛出了城山港,排成長長一條縱隊,向他們緩緩駛來。

最前面的一艘大福船已經到了他們面前,後面的船隊還在城山港裏沒出來呢!

受閱船隊的航向與擔任檢閱船的烏尾船垂直。因此那艘刷著醒目白色舷號‘201’的大福船上,受閱官兵全都在右舷,面向檢閱船整齊列隊。

待到雙方艦艏垂直時,201艦上的艦長海爾弟抽出了銀色的佩劍,莊重的平舉在胸前,同時高聲下令道:“敬禮!”

所有受閱的警員,統一穿著藍色立領鬥篷,頭戴藍色帽兒盔,穿著黑色皮靴,手持隆慶式步槍,相隔兩尺筆挺而立。聞令啪的一聲,鞋跟一並。嘩啦一聲,行持槍禮,動作整齊劃一,絲毫不差!

趙公子也抽出長劍,持劍還禮!

只見那寒光閃閃的寶劍上,一面刻有七星圖,另一面刻有‘威服四海’四個篆體字,乃是昔日永樂大帝,在靜海寺賞賜鄭和的寶劍,鄭和下西洋時所佩之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