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這種只有我不行的氛圍(第5/12頁)

歸根結底……無論是對記憶的記錄,對靈魂的操作,對生命的實驗,甚至是,對死亡的蔑視,都是對人類如今倫理巨大的挑戰。

畢竟,人類社會,就是根基於‘人終有一日會死’這一條件下建立的,而電子冥府,卻是挑戰死亡的威嚴。

所以,對於諸聖的小心翼翼,偃聖可以理解,也能夠忍耐。

【所以我並不著急——我已經是不死的數據之身,亦或是說,只是電子的幽魂。而你白澤的血脈,在有靈氣的情況下,活個幾千幾萬年,應該也不成問題吧?】

“是啊。”生聖無所謂道:“所以我很少著急,除非他們連續幾年不給我批資金。”

【哈哈。】

偃聖注視著正在網絡世界中掀起風暴的外太空探索計劃,以及蘇晝與新部門的熱烈討論,他的數據體,作出了一個‘笑’的顏文字:【而且,論哲兄,我和你不一樣——人類可能會對自己原本的肉體抱有眷戀,但是面對死亡,無論原本的道德倫理再怎麽堅固,也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完全忽視。】

【我並不需要宣傳。哪怕是在這個人人都能修行,人人都能長生的世界……不,正因為是人人都能長生的世界,所以,死後的寄托,對死後存在的現象與畏懼,反而遠比之前更加重要。】

“怎麽?”

對此,生聖有些吃驚:“難不成,你已經找到第一個實驗者了?別忘記了,自然死亡的家夥,魂體性質大變,只能儲存純粹的信息……你想要制造出的‘電子英靈’,可是必須要有有活力的靈魂才行!”

“可是有活力的靈魂,就代表人還年輕,還有壽命,沒有那份對死亡的畏懼,他們怎麽會接受你的改造——可別是引誘或者強迫,委員會發現了,後果可不簡單!”

偃聖知曉,那只是友人的叮囑,是善意的提示。

所以,他搖搖頭:【當然是完全自願的目標。畢竟,死亡真正的涵義,可不僅僅是肉皮囊失去活性。】

【終有一日,人們會接受的我的成果,就像是接受修行,接受電腦,接受汽車,接受網絡,接受自來水那樣,接受‘死亡並非是終結’的到來。】

【他們終會理解,死亡,僅僅是開端。】

卷末 時代的洪流

寫在本章之前:本文演化歷史純屬虛構,與真實地球完全不同。

“我們認為,人類社會的演化速度,是呈現愈發快速,且不可控趨勢的。雖然近些年來,因為核聚變研發出現停滯,石油資源逐漸告竭等能源問題,社會演化的速度開始放緩,給予了我們適應的時間,但是靈氣爆發帶來的巨大變動,卻又再一次加速了我們社會的演化過程,而不可控的趨勢,也愈發嚴重。”

——聯合國際,人類社會研究小組,《靈氣社會:即將到來的劇變》,2015年

“最短5年,最長30年內,在保證靈氣存在的情況下,人類將會演化為另外一種全新的物種。這種生命形式是後天修行而成的,由人類制造的‘MEME(模因)’進行傳播和繁衍,它將會使人通過學習和修行,用名為‘傳承’的知識來孕育自己的進化體。在30年內,所有的‘舊人類’將會完全被‘修行人類’取代,而後者正是前者本身的一種不可逆衍變。”

——拜森·勒梅特;約翰·伽莫夫,《人類演變史·現代》,2016年

“……人類壽命極大延長,除卻種種好處外,這將帶來大量倫理道德方面的難題,我們如今社會的所有架構,都設立在‘自然人將會在一百年內死去’的前提上建立,無論是退休時間還是老年保險都是如此。它雖然設計了余冗,但120年以上就會出現極大的問題,150年以上就會出現巨大的矛盾。而只要修行成為覺醒高階的修者——並不困難——三大中央區域的普通公民人均壽命,就會高達235歲以上。劇變的社會架構將會造成的巨大矛盾,它能造成的破壞,勝過一場世界大戰。”

——徐瑞盛,郭瀟靈,《壽命戰爭》,2016

地球生命的演化自三十億年前開始,就深受靈氣影響,能夠敏銳捕獲靈氣,並且在靈氣環境下穩定存在的大分子有機結構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演化,這就注定了這顆星球上所有的生命,在未來必然會和靈氣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固然,有聯系,並非是說必須擁有,亦或是會運用,能夠使用靈氣的生物都是自然界中的佼佼者,而且也並非是只有可以使用靈氣的生物能夠生存下去——畢竟,生命的本質就是適者生存,有些時候,持有靈氣本身,反而會造成某種生存上的障礙,而靈氣斷絕這種事件就是一個明證,人類這種天生靈氣天賦並非絕佳的種族,反而比大量天生神獸更容易存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