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7章:吳國可憐嗎?(第2/2頁)

事實證明殷商用硬的沒有成功瓦解掉東夷,倒是姬周一方面軟著來,另一方面各種陰暗動作不斷,有那麽點要成功瓦解東夷了。

到底是哪種手段好?能將目的達到就行了,難道不是嗎?

呂武親自走了一遭徐國,親眼看到了什麽叫一馬平川又無險可守。

他依稀記得歷史上徐國是被吳國所吞並,過程中不存在什麽血戰,有的就是逐漸蠶食,再一擊定乾坤。

另外有一點,各個東夷體系國家或勢力固然是被諸夏諸侯所攻滅,功勞什麽的則是跟姬周無關。

原因是到了那個歷史階段,各諸侯早就不奉行周王室的辦事方法,他們有自己花樣百出的手段。

歷史上,從北方進軍南下就那麽幾個優質方案,大多數要麽是走“徐”這邊,再席卷南方;不然就是從巴蜀那邊繞,沿著長江一路席卷南方。

兩個方案各有優劣,其實不止是因為地形的因素,有著太多的方方面面,比如經濟需要,或是獲取糧秣難易,等等的考量。

他們一路向南,直至來到大江邊上。

這一條大江跟大河比,著實是有點不知道該怎麽比,要說歷史意義,兩條河系都有屬於自己的歷史,一樣是遠古人們盤踞棲息的所在,再產生屬於自己的文明。

從戰略角度來分辨,大河某種程度上是抵禦北方遊牧部落的屏障,只是一旦要用到大河來禦敵的話,只證明那個王朝就是個廢物;而大江就是一個南北分治的依仗,不止一個割據勢力依靠大江擋住北方的強敵。

呂武看著江面,說道:“此為何處?”

他記得這一片區域好像有發生過大戰?不是現在,是在久遠的以後。

那是東晉小朝廷擊敗了前秦的苻堅,讓苻堅的“投鞭斷流”成為笑話。

而這是呂武記憶出現錯誤了。

他們並沒有經過“淝水之戰”的區域,並且“淝水之戰”並不是發生在長江沿岸。

有一句話叫“滄海桑田”,目前是公元前550年,距離“淝水之戰”有將近千年之久。

現階段沒有一個叫“苟陵”的湖泊,“淝水”也不存在,不是沒有這兩個名字,就是真的沒有湖泊和河流。

梁興答道:“此處喚為‘長岸’,楚侯便在大江南岸。”

啊?這個“長岸”有什麽來歷嗎?

至於說熊招在大江南岸,一眼看去並沒有大股人馬,看到的只有濃密的綠色。

他們所處的位置是大江北岸,渡江之後還要走上約二十裏才到“蕪湖”。

當然,現在“蕪湖”被稱呼為“鳩茲”。

四個國家合起來的人數超過十萬,怎麽渡河啊?

“諸君,嬰以為可先遣人過河,尋楚侯調來舟船?”晏嬰近期的存在感挺強的。

他是“臣”,無法直接跟“君”交流,經常讓呂光拜訪呂武,再跟在身邊,談一些關於變法的事。

呂武本身就挺好奇齊國是個什麽樣的變法方式,很樂意跟齊國的君臣聊一聊。

齊國則是想從漢國取經,不介紹自己的變法情況,怎麽讓呂武給些意見?

後面,士匄和中行吳加入到“群聊”中去,四位國君以及隨行的大臣沒少對變法提出看法,有沒有自己的理解是一回事,對變法有想法又能不能幹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晏嬰的建議很有建設性。

本身就是楚國邀請四國南下,肯定是要提供一些幫助的呀。

當然,四國也能自己打造舟船,問題只是用來一次性過江的話,是不是太奢侈了?

或者說,四國造舟或許能辦到,造船嘛……範國和荀國沒有那技術。

齊國臨海,肯定有自己的造船技術,只是比不上楚國和吳國。

至於漢國?現階段的造船技術儲備呂武有,只是沒有拿出來。

楚國那邊得到請求,不知道是為了顯擺還是什麽,反正真的在極短的時間內調來了大批的舟船。

四國怎麽敢乘坐楚國的舟船渡江到南岸,不怕回不到北岸嗎?

這裏牽扯到“道義”方面的因素,楚國沒發瘋不會去攻擊四國,再則哪怕是攻擊也要打得過合兵十萬的四位諸侯。

再則說了,四國若是想回到北岸,沒船還不能找另外可以渡河的地點嗎?

來到南岸,呂武再一次看到了熊招,兩人對視了十幾個呼吸的時間。

熊招很幹脆地無視了士匄、中行吳和呂光,邁步走向呂武的同時,臉上帶著蜜汁笑容。

“陰子……漢侯,寡人早知有今日。”熊招的笑容顯得高深莫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