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見好就收啊喂!

戰爭打的是什麽?

往小的道理來講,敵人想要完成什麽目標,己方不但要去進行避免,甚至要千方百計地破壞。

往大的道理來說,戰爭並不單純以殺死多少人為目標,更應該考慮的是怎麽進行收獲,再最大程度地削弱敵人,乃至於進行最終層次的消滅。

這一次戰爭從後子針派出刺客刺殺就已經變味,不是傳統的春秋戰爭模式。

那麽要不要再講規矩這種事情不再是秦國說了算,該由作為受害者的呂武來決定。

秦國雖然一再不講規矩,做事的方式卻有點沒有跟上實際情況。

上到秦君嬴石,下到有話語權的秦國貴族,他們思維已經進入“戰國時代”,大部分做事方式卻是依然停在“春秋時代”。

士雃輕蔑地看著呂武,問道:“陰子不往,乃是懼怕我(秦國)?”

開始用激將法了唄。

就是功力方面很像小學生,對呂武產生的效果一言難盡。

呂武皮了一句,說道:“戰場在秦,一寸草、一根禾、一片瓦、一口眾,損皆在秦。”

他沒給士雃再表演的機會,繼續說道:“你若願戰,來也。避戰,亦可也。何必‘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作態,汝以為然否?”

在場沒有史官,要不那一句話被記錄又禍害了一首傳世的詩。

這個也不怪呂武,腦子裏就是那麽有“貨”,哪怕沒有刻意,某些時候講話總是能冒出很多的新詞以及一些傳世名句。

那真不是什麽矯情。

後世的人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很多習以為常的事情,看似平常不過的一句話,事實上就是存在一個典故。

中文為什麽難學,不就是因為每個成語的背後都有故事嗎?

字母堆砌起來的“串子”其實也不好學,學了還不一定就是那麽回事,無外乎就是真正使用時,口語方面會缺少一些區域性的俚語之類。

而那些“俚語”事實上跟中文的成語一樣,背後都有一段故事。

語言的誕生本來就是為了交流,各自的詞匯一再增加,怎麽可能少了“背景”這種必要的內涵。

士雃一再換著法子,想要讓呂武如他心意,見呂武就是不為所動,改而聊起了家常。

幸虧呂武已經習慣當代人的思維切換模式,要不真會被士雃給搞懵了。

上一刻還在代表秦國各種詰問與激將。

下一秒笑容溫和且帶著明顯的緬懷,聊起了晉國範氏的事情。

如果是談國事,呂武能夠不留情面地攆人。

進入到話家常的模式,呂武真的就不能直接攆人了。

關鍵是呂武哪來那麽多閑暇跟人閑聊?

他讓人找來老範家的彘裘,找了個理由離開。

汧水並不是一條大的河系,位於秦國都城“雍”的西面,算是渭水的支流之一。

也就是說,從汧水能夠泛舟南下進入渭水,甚至可以直接來到秦國都城“雍”的西面郊外。

殺入秦國的晉軍進行分兵,肆虐的區域是以“雍”為中心向外輻射,等於是在渭水北岸區域一再破壞與劫掠。

他們已經肆虐了將近半個月,能搶的“邑”以及“邦”被禍害得差不多,打起來費勁的“城”則是一個沒動。

秦軍當然不是任由晉軍肆虐,他們有嘗試想要吃掉某支晉軍,每每成功咬住了那支晉軍沒來得及吃掉,反而被圍攏過來的晉軍“裏應外合”給吞了。

這個當然是因為呂武帶來了足夠多的騎兵,又灑出去數量充足的偵騎以及探子。

情報信息差方面晉軍占優,又有一支機動性極強的騎兵部隊能快速支援,哪怕被咬住的晉軍未能連同陰氏騎兵短時間內消滅秦軍,周邊得到消息的晉軍也能及時趕來。

那麽一搞,明明是主動發起追擊的秦軍變成了肉包子,能堅持到己方大軍來支援還有希望逃出生天,不能則被晉軍毫不客氣地吃掉。

類似事情發生的次數多了,秦國這邊幹脆不敢再派出軍隊打野戰,只能將兵力集中在“雍”這個都城,導致守軍太少乃至沒有守軍的各個區域幹脆脫光,任由晉軍這個姿勢那個姿勢愛怎麽爽就怎麽爽。

這個就是秦國思維進入“戰國時代”無所不用其極,無力去在破壞規則後進行反擊,必須咽下去的苦果。

不知道跟彘裘聊了些什麽的士雃離開。

呂武立即派出人手前往聯合各處的部隊,下令各自部隊向岐山西北方向的一處平坦曠野集結。

五天之後,人數大約在七八萬人規模的秦軍離開“雍”,看行軍路線明顯是向著汧水而來。

呂武得到消息帶著部隊離開原地,前往跟各部約定的會合地點。

“為何集結於岐山以西?”葛存覺得這不是自家主人的風格,不該是趁秦軍離開都城,去將秦國都城攻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