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第2/3頁)

當初顓太夫人清洗了一波朝堂,將反對她輔政的王室中人都打壓清洗了一番,朝堂之上敢怒不敢言。後來宮變,顓太夫人一支敗落,秦湛真正手掌大權,又是一波清洗,那些王室中人還以為從此翻身。哪裏知道秦湛根本就不理會他們,這幾年,將他們丟在一旁不聞不問,就一個王子盱入了眼,提拔了上來。

那些王室叔伯大罵秦湛白眼狼,卻也沒有辦法,沒有權勢,說得話根本就不管用。秦湛不是傻子,當初他利用顓太夫人在前面擋刀,目的也是收拾這群狂妄自大的王室宗族。好不容易才打壓下去了,他又豈會作繭自縛,重新讓王室勢力獨大,到時候生生壓自己一頭?

況且他答應過不會讓衛蘇受制於人,給他一個任他施為,能讓他大展拳腳的清朗朝堂,自然就更不能讓這群老家夥出來指手畫腳惡心人了。

所以,到現在,朝堂之上基本上也都是他說了算的。

朝中大臣也都知道,大王是年輕有為,有志向有抱負。他想讓秦國變得強大,這不是說說就成的,還需要君王的勵精圖治,賢臣的竭力輔佐。

秦湛見眾人不再有異議,看了衛蘇一眼,才道:“為了讓有才能之人能為我所用,吸引天下有志之士來秦國,所以秦國必須要做出一定的改變。”

他也不管其他人的反應,一口氣說道:“各項政令,到時候由衛相與諸位大臣商議後再行頒發。”

大王竟然如此信任衛蘇,居然將此事全權交付於衛蘇了?眾臣齊齊看向衛蘇,只見他波瀾不驚,似乎這並不是什麽重要的事。

衛蘇在眾目睽睽之下,淡然自若的朝著眾臣拱拱手,“到時候還要勞煩諸位了。”

有人站出來,“大王銳意改變,這對秦國來說是大好事。如果於國有益,於民有利的政令,那不需多說,所有人都會支持。可是,若是政令有違人和,多數人都反對,那麽是否還有必要頒發政令呢?”

衛蘇笑道:“無論什麽樣的決策都會有兩面性,不可能全部照顧得完全。要看總體的利益是否值得去做,至於政令的好壞,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讓百姓去檢驗最後的成果。我的意思是不管好的壞的,總要嘗試才會知道。所以,先劃一塊地方實施新的政令,一年半載後好壞都由百姓說了算。好的繼續保留,而政令不好也不會讓秦國百姓有任何的損失。諸位以為如何?”

眾人議論紛紛,都覺得衛蘇這話沒什麽問題。

“衛相之言的確有理,臣附議。”程回第一個贊同。然後所有人都點頭應和。

衛蘇笑道:“大王臣還有一個請求,望大王恩準。”

有什麽事是秦湛不能答應的,只要是衛蘇提出來的要求,秦湛的絕對奉行的。“衛卿但說無妨。”

“這變革關乎著秦國的基業,關乎著秦國是否能躋身於強國之林。所以這並非臣一個人的事,而是朝中諸位大臣,以及天下百姓的事。”

衛蘇看了一眼不明所以的諸位大臣,笑道:“臣以為應該集思廣益,不管是誰,諸位大臣也好,士農工商各個階層也罷,都應該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為大秦添磚加瓦。”

秦湛眼中帶著笑意,衛蘇的想法他早就知道了,此時卻要配合著演一出戲,“衛卿此話何意?”

眾人完全不知道他們大王與衛蘇正在吭哧吭哧的聯合挖坑,一臉懵的他們聞言不禁點頭。大王問出了他們想說的話,一個個都等著答案。

衛蘇心中好笑,這個秦湛,裝模作樣倒真有一套。他順著秦湛的話說下去,“稟大王,臣以為,每個人在自己的領域都是有長處的,像農人,他知道四時莊稼,而商人則知道貨品高低貴賤。一人計短,眾人計長,所以,要廣泛征集意見建議。不僅僅諸位大臣有什麽好的變革建議可以提出來,秦國的百姓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建議送呈上來。如果確實有用,一經采納,可以獲得朝廷嘉獎賞賜。”

“嘩~”眾人嘩然,衛蘇這叫什麽話?天下分為“士農工商”那就是等級不一樣,官員與平民那就是天塹鴻溝。變革這樣的國家大事,本就是公卿官員的事,百姓又能知道什麽?怎麽可能讓他們也參與國家大事?

當即就有人站出來反對,“豈有此理,百姓怎麽可以參與如此重要的事情?國之大事非同小可,豈能作兒戲?衛相如此提議不知是何居心?”

衛蘇面對質問絲毫不見慌亂,“百姓怎麽就不能參與了?百姓是秦國的百姓,是他們交稅養活軍隊,諸位大臣的俸祿有秦國百姓的血汗。他們不比在坐諸位差一星半點,諸位自以為高人一等。試問,如果沒有這些無私奉獻的百姓,你們還能安穩坐在這裏嗎?”

有人慚愧,有人氣的吹胡子瞪眼,“歪理邪說,一個國,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都應該各司其職,各盡其責。豈有越俎代庖之理?君王治理國家,官員奉王令代為行事,農人種地,商人買賣,這些都是天經地義之事。真要照衛相這麽說來,豈不就亂了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