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趙儉

單宇、元錚談判沒談出個結果來, 公孫佳研究趙儉帶來的圖紙也沒有敲定最終的方案。

趙儉的方案太過規整了!

她對築城並不精通,趙儉在拿出藍圖之前研究了多久不好講,她的的確確是臨時抱佛腳, 在出發前半個月才把築城的步驟、要領臨時搞明白的。公孫佳本來還寄希望於趙儉能有什麽令她眼前一亮的方案, 看一看藍圖, 她覺得趙儉可能跟她是照著同一本書學的。這藍圖樣樣都合乎規範,堪稱樣本。

給它擴大個幾倍都能照著蓋座京城了。但是公孫佳並不滿意,因為這就是個照著書本硬扒下來的作業,可能比公孫佳看過的資格還少。

公孫佳還看過些邊城的資料,她心裏的新城與書本上四方規整的城池是完全不同的。

因為地形的關系, 世上幾乎沒有完全方正的城池,即使是大平原, 也會因為河流的走向以及耕地、風水等原因而有些不規則。何況邊城?它接下來必然會有可能迎送大軍,也許會被敵軍圍城, 也有可能開互市榷場……這些都要考慮到。

但是新城究竟要修成什麽樣子, 公孫佳現在也無法敲定個最終的方案——她也沒實地考察過。一口否決了趙儉的提案又不太好, 公孫佳考慮怎麽讓趙儉知道,他這個圖紙並不適用。

公孫佳沉吟不語, 趙儉有些緊張, 之前他也沒幹過這樣的大工程, 圖紙是他翻了家中藏書, 比著營造範式硬扒下來的。

彼時,建造城池也就這麽些個要領,什麽築墻、排水、背風之類的。大家都這麽幹,他也就這麽幹了。他家裏也沒有人擅長這個,這個活計說是規劃,多少有點工匠的嫌疑。也不是說這活計就一準低賤, 只是……與世家子弟心裏那種指點江山不大一樣。

按照正常的邏輯推理,他這準備工作應該是做得不錯的。不過家裏對公孫佳的評價都不錯,更甚得趙儉也緊張了起來,想聽她能有什麽高見,又怕她挑刺挑得太犀利,自己太尷尬。

公孫佳看了一陣兒,問道:“這是比著營造範式做的吧?”

趙儉道:“不錯,是有什麽不合時宜的地方麽?”

公孫佳說:“我也不是很懂營造,我把隨行的匠師叫來,你聽他們說的就能知道了。他們原就是要幹這個的,不過他們吵吵了一路也沒有個定案來。”

她此行早有準備,也帶了些懂行的,流人裏也有些匠人,她手下還有那些個給她造房子的匠師,這群人已經吵了好一陣子了。畫圖紙的對工匠有要求,說工匠手藝不行,工匠說畫圖紙的這是難為人。

之前公孫佳召他們問話的時候,他們就互相吵,吵的結果是到了地頭再根據情況調整。因為一地築城,土質如何、氣候地理如何都很重要,如果選址不對,極有可能城墻蓋到一半就塌了。又或者城建好了,來年附近河流漲水,把城給淹了……

眼看將到目的地,一群人依舊吵個沒完,如今又加入了一個趙儉。趙儉與一群匠人爭了兩天,大隊人馬已經到了預定的目的地,趙儉忽然福至心靈,問公孫佳:“你的心裏是不是已經有了定論了?”

公孫佳道:“並沒有,我只有些要求。”

趙儉道:“願聞其詳。”

公孫佳道:“我不管你們什麽規制,只要不逾制,建成什麽樣子無所謂,好不好看也沒關系。只要它實用!這是邊城,將來是要打仗的。一是要正面敵軍,守住堅城,二是要預備著官軍路過的時候可以依憑,三是要便宜農墾。”

趙儉還是有他的堅持,他在家書裏寫了公孫佳不少好話,認為她對自己頗有啟發。譬如這個“實用”,就很給他沖擊。他原本是認為一切都要依著禮制而行,沒有明的律法也有潛規則。但是築城這事告訴他,這是不可能的,城是不可能方方正正的。

這座城要考慮到居民的生活,它要盡可能的自給自足,開墾荒地需要農田水利,城市生活要用水。為了保證一個比較正的南北方向,配合水源的分配、耕地的布局以及河流的走向就讓這座城的形狀被迫拉長、扭曲。

趙儉也有他的堅持,還是覺得這形狀至少要規整一些,歪七扭八的他接受不了。他也給出了理由:“一座新城平地起,正好規劃,規劃得方正些,現在建起來也順手,日後管起來也更方便。”

最後它成了個穿靴戴帽的梯形——還修了甕城。城池本身就不規整,坊市的劃分也就沒辦法完全的四方,它也是斜線,好在中軸線還比較正。

藍圖敲定,趙儉、薛憑等人會同匠人驅使流人開始築城。薛憑還要會同汪鬥等人,再安排流人墾荒。以青壯為主力築城,老弱婦孺墾荒。也依著朝廷頒布的法令,墾荒者五年不納稅。

實在也是沒得納,就一片荒地,莊稼還沒收上來就要收稅,豈不是要將人真的逼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