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電影修復產業(第2/2頁)

2005年,恰逢中國電影一百周年。

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馬克穆勒,主動聯系中國電影資料館,說可以幫忙修復老電影,為一百周年道道喜。資料館很高興,讓他隨便挑。

於是馬克穆勒連同博洛尼亞工作室的創始人之一,馬贊蒂,親自來挑走了十部電影。

包括費穆的《小城之春》,阮玲玉的《新女性》等。

資料館當時沒經驗,把原始底片都交出去了。結果這十部電影修復完成後,對方開始各種找理由,不肯在中國上映。

反而拿著這十部電影去別的國家展映,接受品牌贊助,圈了一波錢,還對《新女性》的原始底片造成了永久損壞。

所以在2006年,資料館才自己啟動了“修復電影”計劃。

再次驗證了一句老話:落後就要挨打!

更蛋疼的是,這件事最後不了了之,沒人追究了。馬克穆勒照樣是中國電影的老朋友,還和賈樟柯一起創辦了平遙電影節……

所以莊周說著說著,腦洞又開了,問:“盧米埃爾的片子,你們都有吧?”

盧米埃爾兄弟,電影和電影放映機的發明者。

1895年,在巴黎的一家地下室,兄弟倆放映了世界上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這是一段只有50秒的短片,記錄了火車進站時的情景。

觀眾們看到迎面而來的火車,嚇得驚慌失措——後來將這一天,定為電影的誕生日。

“有啊!”李夢道。

“好萊塢大片場時代的呢?秀蘭鄧波兒,卓別林什麽的,還有歐洲新浪潮?”

“都有。”

“那咱們都修復嘍,修復完去全世界展映,拉品牌贊助,國內觀眾免費看,主題就叫《從電影誕生以來》。修復老片不賺錢,但想辦法賺啊,那幫老外嘴上談的都是公益,心裏想的都是生意。

咱們也別當埋頭苦幹的老黃牛,該賺的錢就得賺,我給你們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