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第2/4頁)

林渙每天早起練功讀書,這五年裏幾乎看見沈倦就跑——不跑就等著手酸腳軟吧QAQ。

而林爹這五年間已從正七品的知縣升職啦!

林渙曾經聽到他和秦婉的對話,意思是現在這樣從知縣往上走速度實在很慢,地方上的知縣雖然能在各地當個地頭蛇了,放在那些權貴眼裏根本不當回事。

他左思右想,給自己的座師寫了一封信。

本來想的是慢慢地調回京裏,誰知道皇帝因為他先前那封折子記住了他,官員換任的時候還特意問起過他,吏部就琢磨了一下,按理說,江南一帶有洪澇,這也算在考核裏頭的,不該升職,但是若是從地方上的知縣平調成了京縣知縣,那就是明面上沒升,但是實則升了,正符合林風起的情況。

加上座師活動,林風起就這麽被升成了京縣的知縣,還是頭一批被任職的,叫人側目。

姑蘇知縣正七品,京縣知縣雖然名字一樣,卻是實打實的正六品,且是京城的知縣,這說明皇帝放心地把家門口的地方給你管,算得上大升職了。

這些是直播間告訴林渙的。

知道林爹升官了以後他就仔細問了這官職的具體事情。

【心上人:知縣是清朝那會兒的說法吧我記著,真的,地方上的知縣和京城的知縣完全不一樣。】

【古文學研究:不過京官沒點背景也不好當哇,明清時候有句官話,大致是“三生不幸,知縣附郭;三生作惡,附郭省城;惡貫滿盈,附郭京城。”京城走兩步就能碰見高官和自己上司,而且京縣知縣好像是和順天府尹之類的在一塊兒地方辦公。】

林渙警覺:“和順天府尹一塊兒辦公 ?”

【古文學研究:是啊,放在地方上,順天府尹就相當於知府,但是知府是正四品,順天府尹和他同級,卻因為是京官,是正三品,還能直接金殿面君的那種官職。】

林渙懂了。

他爹升的是宛平縣的知縣,直屬京都,同樣的還有大興縣的知縣,這兩個官上頭還有什麽順天府丞之類的官,都被順天府尹管著的。

雖然頭頂上還有很多上司,但是他爹還是升官了呀!值得開心!

他根本不知道他爹正在發愁。

一愁的是還沒走馬上任就得罪了上司——雖然他並不後悔,順天府尹受賈家賄賂包庇冷子興,加上丁恒所供的證據不足以證明這事兒確實和冷子興相關,他從做了周瑞家的女婿以後就借勢把自己過去的經歷一一抹平了,戶籍上寫的也是京城人士,與丁恒提供的證據對不上,這案子就這麽擱置下來了,一直到了現在。

二愁的是林如海。

這幾年他與林如海來往也頗為密切,本來以為這回官員升調皇帝會給林如海挪挪位置的,誰知道根本沒動他。

林如海就成了唯一一個連任兩屆巡鹽禦史的人。

那就不是簡在帝心,簡直是被皇帝拎到火上烤了。

林風起和林如海著實搞不懂皇上在想什麽。

烈火烹油、鮮花著錦,這樣大好的勢頭,他們兩個人卻一點也不敢碰,商量著借什麽事兒避一避風頭。

也是巧了。

上月裏賈敏終於支撐不住,沉疴難愈,一病沒了。

她纏綿病榻許久,所有人都隱隱地有點感覺,所以她沒了以後,惆悵難過是有,卻也還算能接受。

林風起和林如海便商量著借這事兒避一避風頭。

賈敏剛沒了的時候榮國府就來了信,意思是想接黛玉進京,問林如海意下如何。

林如海本能地就想拒絕,他如今就這麽一個女兒,實在不舍得送她去外祖家。

林風起卻攔住了他,一來現在江南局勢本就不穩,黛玉在揚州只怕是會落在人家眼裏,更加危險,還不如送她去賈府,以示親近之意。二來,林如海平日裏忙於公務,無力教養。

現在的風氣便是如此,無長輩教養者不娶,雖說他們並不在意,別人家卻會在意這個,往後黛玉要嫁人,肯定得在意一下別人的看法。

再加上林風起即將去京城,秦婉一向對黛玉很不錯,有他們照顧,林如海也還算放心。

因此,他便給榮國府裏去了信,言明即將送黛玉進京,又托了林風起一家照顧。

林渙知道以後就眼前一亮。

他是沒辦法救賈敏,但是能幫黛玉出氣啊!那些個人敢欺負黛玉,他就挨個罵回去!

因此,一行人收拾包袱進京的時候,林渙尤其開心。

英蓮酸得不行:“你就這麽想到京城裏去麽?你和林妹妹都往京城去了,我一個人在姑蘇,也沒人陪我玩了。”

林渙撓頭:“啊,是啊,那可怎麽辦啊?”

英蓮假裝嘆氣:“於志哥哥前些時候還說也要去京城呢,這可好了,你、林妹妹、菌寶,還有於志哥哥都去了那裏,這真就只剩我一個孤家寡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