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第3/4頁)

但這幫老太醫和外面那群大臣一個樣,說他們謹慎也好,守舊也罷,總是無法接受自己認知意外的東西,生怕別人搶了自己功勞。

康熙正病著呢,沒空聽他們扯皮,揮了揮手,讓皇貴妃拿決定。

皇貴妃沒聽太醫們的苦口婆心,只對候在一旁的太監說道:“帶葉大夫下去備藥。”

葉桂確實不負江南名醫盛名,尤其在溫熱病方面,是太醫院幾位醫家所不及。

康熙連著服了三天的腰,第四天,就已經沒再發熱,只是身體有些虛弱。

這時候葉大夫又調整了方子,稱停藥之後胃困則痞閉,不欲飲食。因此接下來的方劑士要以調理脾胃為士。

葉桂治好了康熙的瘧疾,但有太醫仍是對他這樣的江湖郎中頗為不屑,說他們這些南方來的大夫,只會治療溫熱症,對傷寒症一竅不通。

於是,葉桂負手而立,用他那不怎麽標準的官話鏜鏜鏜,把《傷寒論》倒著背了一遍,聽得幾位太醫瞠目結舌。

胤祐看得有趣,便也坐下來,要葉桂也給他診診脈,看看有沒有什麽隱疾。

既然七阿哥要診脈,葉桂也不敢不從,手指搭上他的手腕,片刻之後,只說了八個字。

當時屋子裏除了站著好幾位太醫,還有太醫院其他人員,以及幾位太監。

大家聽到他的話先是怔愣片刻,仿佛沒有聽清似的。

等反應過來之後,更是大為震驚,這說的什麽話,若是傳到皇上耳朵裏,這葉桂恐怕性命不保。

他說的是:“六脈調和,非仙即怪。”

胤祐的反應倒是沒有其他人那麽誇張,他只是不動聲色的收回手,而後扯了扯嘴角:“葉大夫說笑了,我是習武之人,六脈調和那是師父最基本的要求。”

眾位太醫聽了也恍然大悟,少年人身體強壯,脈象調和實屬正常。

但劉大夫卻皺著眉頭,總感覺哪裏不對。

七阿哥從小身體就不好,他三天兩頭往承乾宮和慈寧宮跑。五六歲之後,才好了一些。

仔細一想,確實很多年沒有給七阿哥診過脈了。也不知道當年那個脈象虛浮的稚童,是如何長成今日這個六脈調和的少年。

這個事最後也沒瞞得住,很快就傳到了康熙耳朵裏。傳得也挺邪乎,省去了前面的“六脈調和”四個字,只剩下後面的“非仙即怪”四個字。

於是,這句話就變成了,那位葉大夫摸了七阿哥的脈,說他不是神仙就是妖怪。

哪個做父母的喜歡聽別人說自己兒子是妖怪,他兒子是小妖怪,那他成什麽了?

於是,傳謠信謠的統統拉出去打二十大板,說七阿哥是神仙的就不打了,畢竟是龍嗣嘛,和神仙也差不多。

小劍靈得知這件事後,數落胤祐:“你看你看,叫你不要這麽招搖,不知道哪天,你就暴露了。”

胤祐嗤之以鼻:“你一把劍的劍靈,一天天的怎麽操心那麽多呢?”

七阿哥壞得很,有事的時候要求他隨叫隨到,為自己排憂解難。沒事的時候十天半個月也不召喚自己一次。

他當神仙的時候逍遙自在,轉世為人依舊無拘無束,過得總跟別人不大一樣。

康熙病剛好,就去凝春堂給太皇太後請安。

太皇太後只知道他病了,卻不知道是什麽病。眾人不想讓老祖宗擔心,只說皇上偶染風寒,怕過了病氣給老祖宗,所以這幾日都沒有來請安。

皇貴妃和胤祐成天在床榻前伴駕,也沒法去。大家都不去就容易被看出破綻,只能請四阿哥替他們去,百般找借口,差點兒露了餡兒,還是皇太後帶著五阿哥、五公士過來打了個岔,轉移老祖宗注意力,才把事情圓過去。

幸而有葉桂的藥,康熙的病才能盡快恢復。

康熙對葉桂的醫術大為贊賞,還想留著他進太醫院任職。然而,人家卻不願意,說家中還有妻兒,出門遊歷還有許多地方未曾踏足,過幾日便要離開京城了。

康熙也不強人所難,給了賞賜,就放他走了。

皇子長到胤祐這個年紀,十三四歲了,多少需要為皇父在政事上分點憂,單獨出席一些祭祀或者文化活動。

五阿哥六阿哥,甚至八阿哥確實如此,只有胤祐,他還像個小孩子一樣,成天讀讀書練練劍,別的啥也不幹。

當然,他也不喜歡幹這些,倒是覺得拜訪幾位致仕之後,留在京城的武將,聽他們講講當年征戰沙場的往事,比較有意思。

沒過多久,三阿哥就搬出了紫禁城,娶了朋春將軍的女兒董鄂氏為嫡福晉,筆貼式敦達理的女兒田氏為側福晉。

他遷出宮外之後,小院就留給了十二阿哥和十三阿哥同住。

三阿哥搬出宮的那天,兄弟幾人將他送到宮門外。

回來的路上,胤祐突發奇想,拉著四阿哥說道:“要是我以後也能娶個將軍的女兒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