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第6/7頁)

因為帶著太皇太後和皇太後,這一路行徑得很慢,每到一處行宮就停下來休息,到了早上再趕路。

他們的第一站來到通州,太皇太後、皇太後以及幾位娘娘在行宮休息,康熙則帶著皇子、大臣們來到一處院落。

院子的主人是一位七十來歲的老人,穿著質樸的長衫,一看便知是個讀書人。

雖然人看起來十分簡樸,但院子著實打理得不錯,就算進入秋季,院子裏也開著不少花卉。

除此之外,假山、涼亭、池塘一應俱全,看著就是個栽花置草,作文讀書的終老之地。

“小七,”康熙背著手,把胤祐叫到跟前,指著那老人問道,“你可認得他?”

胤祐走進院子的時候就仔細打量過,他沒見過此人,不過倒是認識。因為剛才康熙和裕親王說話時,他聽到了。

這裏是一位致仕在家的大臣的宅邸,這個人叫李士楨。

雖然胤祐沒見過李士楨,但是這個名字他卻十分熟悉。

“知道,他是熹姑姑的父親。”

李士楨趕緊誇贊道:“七阿哥觀察入微,心思縝密。”

康熙聽了高興,笑著看向兒子:“你倒是機靈。”

康熙看小院別致,李士楨是李煦的父親,又是曹寅的嶽父,又因為李熹的緣故,和胤祐也算有些淵源。念及他在三藩之亂以及江西、廣東兩省的功績,命人賞賜一番。

他見這裏院子雖小,打理卻甚為別致,便來了興致,要兒子和大臣們,寫字,作畫,附庸風雅一番。自己還親自上陣,做了首詩。

皇上詩興大發,其他人也不敢掃他的興,大臣們絞盡腦汁,作詩一首。

這可是個技術活,不能比皇上好,但也不能太差,凡是得拿捏一個度。

皇子們現在還小,除了年長的三阿哥、四阿哥,以及對此自幼就對這些感興趣的七阿哥,其他人尚且沒有吟詩作賦的能力。

不過,他們畢竟也在上書房上了那麽久的學,字倒是寫得不錯。

除了九阿哥和十阿哥這兩人年紀實在小了點,其他人都貢獻筆墨,給皇父助興。

胤祐站在最邊上,他跟前有一張小桌,桌上有筆墨紙硯,和一些顏料。

小家夥提筆半晌,卻不知道要寫什麽。

他側頭看了看兄弟們,五阿哥、六阿哥在這方面確實也沒什麽天賦,字寫得中規中矩。

三阿哥和四阿哥倒是很不錯,尤其是四阿哥,在胤祐看來,哥哥的字一向是兄弟眾人中最好的,跟他比起來也不遑多讓。

胤祐轉過頭來,又看到小院的角落裏,有一叢竹子,和承露軒的竹林不同,這些主子被人刻意修剪過,枝葉的布局和走向頗有講究,看上去既有美感又有意趣。

於是,胤祐心裏就有了主意。

康熙見他們寫字作話還有一會兒,便又到別處去逛了逛。

別的兄弟字都寫了兩三行了,胤祐還在條顏料。

一旁的六阿哥都已經寫完了,他還在調顏料。

那邊康熙逛了一圈,發現這院子修得錯落有致,用了江南園林的借景手法,從視覺上延伸了院子的面積,其實很小,稍微走走就倒頭了。

等阿瑪回來之後,胤祐的顏料終於調好了。

另一頭,康熙從三阿哥開始,一個一個的欣賞兒子們的作品。

大貝勒已經是個成了婚封爵的成年皇子,他本來也不擅長這些。因此,並沒有參與進來。

三阿哥一向是尚書房的優等生,別人是能文能武,他是能文能理也能武。

書法當然也是不錯的,而且寫的正是他自己作的詩。

康熙看得頗為滿意,還展示給各位大臣一起欣賞。

大家對三阿哥的才華自然是連連稱贊,其中有奉承康熙的成分,但三阿哥也的確擔得起這份稱贊。

接下來是四阿哥,他的書法康熙向來喜歡。語音有那種恣意瀟灑、特立獨行的風格不同,四阿哥的字更為內斂沉穩,與他的年齡極不相符,觀其字知其人,倒是能體現他的一部分性情。

如果說諸位大臣對三阿哥剛才的作品還有些誇張和奉承康熙的成分,對於四阿哥的贊不絕口那一定是發自肺腑,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能寫出這樣一手好字,實屬難得。

接下來是五阿哥和六阿哥,康熙看了看,也沒說什麽,大抵心裏也清楚,這兩個兒子在這方面確實資質平平,也不好勉強。

作為父親,他很懂得因材施教,所以一直也在思考,究竟什麽是適合他倆學習的。

而後就是八阿哥,八阿哥從小就勤勉好學,比他的任何一個兄弟都要刻苦。

而他的字也寫得非常漂亮,還沒等康熙開口,就有大臣輕聲贊嘆了一句:“好字!”

但是,康熙也只是不置可否的笑了笑,並沒有多說什麽。

在他看來,胤禩的字總讓他想起很久之前的胤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