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第6/7頁)

天色已晚,胤祐無奈只能先回去,總結一下經驗,改日再戰。

回到宮裏,胤祐的生活依舊如常,寅時起床跟著傅先生練劍,到了卯時換身衣服,跟著張勇學習兵法,下午再跟著傅先生讀書,諸子百家,禮、樂、射、禦、書、數,什麽都學。

胤祐還專程拿出曹寅給他的那一部分《長生殿》和傅先生一起看,戲本上除了長此,也標明了唱曲。

曲子選材範圍很廣,除了昆山腔,也有一部分其他劇種,南調北調都有,有些部分傅先生甚至還能唱幾句。

胤祐聽著有意思,也跟著哼唱。

這種閑書他也只敢拿到傅先生跟前,師徒倆一起欣賞,萬不敢被上書房的師傅發現,這要是被他阿瑪知道了,估計能讓人拿棍子把他打得皮開肉綻。

自從兩年前的烏蘭布通之戰後,噶爾丹在清軍這裏全身而退,但回去之後卻發現老巢被侄子洗劫一空,更倒黴的是,瘧疾在他的軍隊中爆發,死了數千人。

而後他主動向大清認罪立誓,又上書請降。回到他的莫西蒙古,安安心心夾著尾巴做人。

朝中大臣都以為噶爾丹這次是真的臣服於大清,但康熙卻不這麽認為。噶爾丹已經不年輕了,南犯中原的夢想沒能實現,他一定賊心不死,還會再犯。

於是,康熙重新調整了北疆的兵力部署,加強各邊境重鎮的守備力量,將逃往漠南的喀爾喀蒙古編為37旗,與內蒙古49旗同列,又在內地與漠北之間設立蒙古驛站,在八旗兵中組建火器營。

這天,胤祐被康熙招去南書房,到的時候,康熙正在裏面和工部尚書以及諸位議政大臣議事。

沒過一會兒,太子也來了,兄弟倆交談幾句才知道,原來裏面正在討論修路的事宜。

康熙是個警惕性非常高的人,他從來不相信噶爾丹是真心實意投降大清,一日沒能生擒,他一日不會安心。

修路,修的就是西行的道路。

巧的是,這些年來用燒制水泥的方式修築的黃河堤壩,再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決堤,足以見得混凝土的確比生土要堅固許多。

經過幾年的研究,現在地方已經對燒制水泥得心應手,戴梓也被康熙調回養心殿繼續研制火器,加緊訓練。【百度百科】

既然如此,那就用水泥來修築西征的路線。

其實這一仗能不能打起來,什麽時候打,還尚未可知。但胤祐很是佩服阿瑪的魄力,全方位的未雨綢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

處理完政務,康熙把兩個兒子召入南書房,也沒再提修路的事。而是讓他倆各寫兩幅字來瞧瞧。

胤祐今天給他阿瑪和太子哥哥展示了一些新技能,寫了一副隸書,寥寥數筆,勾勒一幅山水。

康熙反反復復的拿在手裏看,喜歡得不得了,最後給了他句評價:“正經的聖賢書不好好讀,詩詞書畫你倒是樣樣精通。”

胤祐咧嘴一笑:“我功夫還學得好呢,舞套劍法給阿瑪瞧瞧?”

康熙擺了擺手:“改日再瞧。”

他又讓魏珠把那套十二花神杯取來,泡一壺茶,讓兩個兒子坐下來陪他聊天。

父子三人的閑聊無外乎最近讀了什麽書有什麽領悟,太子一個人坐在那裏說得頭頭是道,他一向學問紮實,經史子集信手拈來。

胤祐坐在一旁,心裏琢磨最近看的書,《長生殿》、《封神演義》、《喻世明言》……也不知道哪個說出來,挨打能挨得輕一些。

算了,估計都不會輕,為了避免挨這頓打,他決定跟他阿瑪講兵法。

這倒是太子沒學過的,他是正經讀聖賢書長大的,學的都是治國之道,聽弟弟講兵書,還跟講故事似的,就覺得有趣。

胤祐笑道:“我這是撿有趣的跟你們說罷了,大多都是無趣的,說了我怕你們睡著。”

他的性格比起兄弟都要活潑外向,在康熙跟前說話做事又大膽又不拘一格,時常讓他阿瑪在想揍他和欣賞他之間反復橫跳。

後來,話題聊著聊著就聊到了太子身上。

“朕聽榮妃說,太子妃有喜了。”

此言一出,太子就笑著低下了頭,還哦有些靦腆。

胤祐聽了立刻瞪圓了眼睛,驚訝道:“哇,太子哥哥也要當阿瑪啦!”

這事兒在宮裏也不算個秘密了,大家都挺為皇上高興,只除了惠妃。

太子妃若是誕下皇孫,那是真正的嫡長孫,大阿哥再怎麽努力,也比不了。

惠妃的不高興也只敢放在心裏,並不敢表現出來。

她與先皇後同時進宮,因為對方是索尼的孫女,所以做了皇後,而她只是個庶妃。

她在心裏和一個死去快二十年的女人爭了一輩子,到最後,卻仍是什麽也沒有爭來。

胤祐在承乾宮和皇貴妃聊起這件事情,他還挺操心的:“大哥家裏已經有個小格格了,太子妃就生個男孩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