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虞岱一向很佩服皇帝的頭腦,她常有天才之想,令人忍不住感嘆大約是上蒼賦予的能力。

穆明珠卻是很沉穩,思量著又道:“不過此事不宜急切,若說最穩妥,那當然是先行‘推恩令’,十年二十年之後,再以功名而論。不過朕心急,也擔心到時候世家尾大不掉,眼下先行推恩之法,待過三五年,便布告眾人以功名繼承之法,又再三五年,便按照朕方才所說行事。其間世家子弟有考不中的,也很好處理,只要他一年不曾考中,那祖上留下來的田地分成便一年領不得;待到哪一年考中了,便從那一年領起。”

虞岱邊聽邊點頭,問道:“這考中怎麽論?又領多少呢?”

穆明珠翹了翹嘴角,道:“怎麽也要殿試三甲,才能領全。底下過了鄉試,可以領一小部分;來洛陽過了會試的,可以再領一部分。”

虞岱沉吟不語。

穆明珠轉頭看向虞岱,道:“先生以為有不妥之處?”

虞岱思考著低聲道:“如此一來,陛下是激勵世家子弟也來參加科舉。同樣是博取功名,比之寒門子弟,世家子弟卻還另有祖上田產所出作為獎勵,這是否……”

他是擔心世家子弟會有更大的動力,他們本來就有更好的條件,如此一來,豈不是要擠占寒門子弟唯一的上升途徑?

穆明珠莞爾,道:“虞先生,你並非世家出身,才會有此擔憂。”

在寒門子弟看來,如果考取功名,不但可以做官,還有一大筆穩定巨額的財富等著,他們只要有讀書能力的,誰還會懈怠?定然是頭懸梁、錐刺股,夜夜苦讀。

可是世家子弟不同,他們生來錦衣玉食,除非少年存有壯志,多數已經滑向逸樂的深淵。祖上田地的出產固然誘人,可是千人萬人擠獨木橋的艱難也讓人望而卻步。

“況且,果真能讓世家子弟重視科舉、努力參與科舉,也是帶動了社會風氣。”穆明珠又道:“科舉制剛開始施行,正是要天下有才之士都來參加——不管其出身寒門還是世家。”

虞岱認可這項措施積極意義更大,沉聲道:“誠如陛下所言,這是要長久去做的事情,非一朝一夕之功。”

待到三五代之後,即便是祖上曾為世家,但若子孫未得功名,又說是不善經營,也就與寒門無異了。

永平六年四月,大周第一次正式科舉終於迎來了殿試。

殿試結果的三甲諸生擬定後,考卷與名詞都送呈皇帝禦攬。

隨後眾生入殿,穆明珠親自選出了前三名,分別是來自海濱小郡的寒門狀元郎,文采斐然的榜眼韓清,還有文章與品貌俱佳的探花郎盧凈。

韓清雖然是前任左相的孫子,但也算不得世家子弟。殿試三甲,仍是寒門子弟占了大多數。

一來是因為在董甘等世家子弟的帶動下,這次的科舉有大量合適的世家子弟沒有參與。皇帝初登基時的那次考試選人,讓世家感覺受到了愚弄,好像在用他們的名聲給寒門子弟鋪路。

二來是因為這種相對高壓的考試模式,寒門子弟適應起來容易,世家子弟卻很不適應。世家子弟已經習慣了走人生的捷徑,以至於把捷徑當成了普通的路;當政策變化,要他們與尋常人一樣去走普通的路時,他們難免會水土不服。

張彬與胡辛,這兩位在皇帝登基之初的那場考試中脫穎而出的寒門子弟,如今已是朝中大員。原本在地方上時,他們也曾教導當地的學習。

此時思政殿中,穆明珠注意到,殿試三甲百余人退下時,有數人經過張彬或胡辛面前時,曾拱手作禮——想來是曾在地方上得到過兩人的教導。

她不易察覺地輕輕皺眉。

讀書人重視師生之禮,無可厚非。

如果她並非從現代而來,大約根本不會留意這等細節。

可是科舉制發展下去,座師與學生相親的體系,又會成為新的“世家”。

當然那是太久以後的事情了。

若是現在就要采取措施,實在無從抓起。

這大約是要留給下一任、乃至於下下一任皇帝解決的問題。

會試與殿試的緊張,消極應對的世家子弟多半不知,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看到遊街誇耀的新贏家——皇帝親自選出的狀元、榜眼與探花。

這是皇帝決心要大辦的喜事,底下人無不盡心。

世家子弟如董甘,哪怕是關起門來在雅間裏與好友吃酒,仍可以聽到酒樓之外,街面上傳來的歡呼聲、喧鬧聲與鼓樂聲。

“今日這是什麽熱鬧?”有人笑問道。

董甘低頭飲酒,冷笑道:“不過是那些只知埋頭做題目寫文章的家夥,得了一日風光罷了。”

董甘乃是世家子弟中倡議不參與科舉的領頭人,在座都有所了解,便岔開話題仍是吃酒。

但是外面的喧鬧聲越來越大,歡呼聲甚至勝過大軍回城那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