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第6/7頁)

在這十二日內,皇帝與穆明珠雙方幾次遲緩的互動,既是在體察對方的態度,也是釋放信號給朝堂,同時了解朝堂上反饋的聲音。

不和諧的聲浪沒有太強,皇帝與公主兩人,終於有了這一日的會面。

穆明珠得了“特許”,因病體虛弱,因此乘輦至於皇帝寢宮之外。

穆明珠在侍女攙扶下步入殿內時,皇帝穆楨正伏於案上批閱奏章。

在皇帝身側,已經堆了一疊批過的奏章,而在案上還堆著兩摞等待今日批閱的新奏章。

聽到通報聲,皇帝穆楨從奏章堆中擡起頭來,眯眼看向由侍女扶近來的公主,口中慈愛道:“扶公主坐下——挨著朕身邊坐下。”

穆明珠擡眸看了母皇一眼,卻見不過一個多月不見,母皇卻憔悴了許多,眼底有了深深青色,想來是這一個多月來內憂外患,真正日理萬機,又心中煎熬之故。她雖是立志要奪皇位,自認為冷硬了心腸,此時卻有些不在預期之中的鼻酸,由侍女扶著、垂首在皇帝身側坐下來,掙紮著要先起身行禮,“女臣見過母皇……”

“不必這些虛禮。”皇帝穆楨輕輕擺手,湊近了些,往她臉上瞧,嘆息道:“公主瘦了好些,這一趟出去是遭罪了。”

穆明珠感知到母皇的態度,心裏清楚至少眼下母皇是不會追究她在揚州的“錯處”了,但她非但沒有感到放松,反而愈發警惕了,虛弱道:“是女臣無能……”

皇帝穆楨使個眼色。

原本在裏面服侍的宮人便都知機退下,一時寬闊的寢殿側間內,只剩了母女二人。

“你重傷初愈,”皇帝穆楨仍是那慈愛的口吻,甚至擡手為穆明珠撫了撫並

不曾淩亂的發絲,“咱們母女二人,不談那些朝堂上的事情。”

穆明珠在覲見之前,便已經猜想到這會是一場“冰釋前嫌”的會面,但母皇的“慈愛”與“寬容”還是大大超出了她的預期。

可是說前世終其一生,穆明珠都沒有體會過母皇如此的“慈愛”與“寬容”。

她心中愈發警惕起來。

皇帝穆楨仔細凝視著她,柔聲笑道:“臉色怎麽這樣蒼白?可是冷了?”

穆明珠忙道:“沒有,母皇殿中暖和得很,女臣不冷。”

皇帝穆楨細看著她,仍是笑著,溫溫柔柔道:“那就是怕了。”

穆明珠心中一抖。

皇帝穆楨忽然低聲道:“明珠,你可知秦時扶蘇因何而死?”

穆明珠本就警惕驚懼,聽得皇帝如此一問,更是什麽猜想都湧上心頭來。秦時扶蘇之死,表面看來自然是秦始皇巡遊途中駕崩、趙高李斯要扶胡亥上位,頒了假聖旨要扶蘇自裁,扶蘇接了聖旨便照辦了。可這不是學史的課堂,皇帝如此一問,必有深意,且與她直接相關。

她有千百種答法,也可能勾出皇帝千百種應對。

這算是什麽?要她表忠心示弱,還是要她展露實力?

穆明珠在緊張的思索下,額頭不覺沁出汗水來。

皇帝穆楨輕輕一嘆,不待她回答,低聲道:“扶蘇之死,死於子不信父。”

當假聖旨傳到邊境,扶蘇接旨便要自裁,而鎮守長城的將軍蒙毅反倒阻攔、認為其中有詐。所謂的“子不信父”,說的便是扶蘇不能信始皇帝對他的父子之情,立時便接受了父親要殺他這個事實,甚至還不及曾跟隨始皇帝的將軍蒙毅更相信皇帝的“人性”。

當然秦時扶蘇之死,究竟根源何在,歷朝歷代眾說紛紜。

但此時皇帝穆楨選用了“子不信父”這一說法,自然有其深意。

皇帝穆楨說的是秦始皇與扶蘇,卻又並不只是秦始皇與扶蘇。

她是以古喻今,在說她與穆明珠之間的關系。

穆明珠當初見了廢太子周瞻的下場,便退了預政,自此無心政事,只問風月,豈不是也是“子不信父”“女不信母”?認為皇帝會因為權力爭鬥而殺了她這個女兒,所

以退避三舍,不敢染指政務。在揚州屢次不奉召歸來,一定要靠自己之力證明一切,最終還要設下種種計謀而來,先是落水又是重傷……

樁樁件件,穆明珠固然聰慧,皇帝穆楨卻也不是吃素的。

她從血腥宮廷路上一路殺出來,做了十五年的皇帝,不需要太多的證據,便可以看穿穆明珠的心思。

穆明珠聽見皇帝一語道破自己的心事,不禁懵在當場,腦中嗡嗡作響。

一半的她被皇帝這一語擊潰,有種淚水上湧的酸楚之感;另一半的她卻好似懸浮在半空中,冷眼看著這一場皇帝溫情降服逆女的戲碼,情知一切都是帝王手腕。

不過刹那之間,穆明珠已經做出了決定,她放任那酸楚之感湧上來,痛哭出聲。

皇帝穆楨眸光微閃,撫著女兒尚且稚嫩的脊背,柔聲道:“朕知道你受了委屈……”她頓了頓,像是隨口一語,道:“與齊雲的婚事,你如今怎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