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五章 探索冰世界

終於在準備了一個多月後,蘇曉宇終於和航天部總部商討完畢,選擇在木衛二背面的一處冰原,作為著陸地點。

設定好了著陸地點後,蘇曉宇便發出了著陸指令,之後的情況,只能依靠著陸器本身的智能系統。

通信延遲的無奈,就是如此的蛋疼。

木衛二的286公裏高度上,當石楠花號環繞飛行到指定位置時,探測器上的智能系統,立刻啟動著陸的推進器。

淡紅色火焰,推動著陸器向木衛二的背面飛行過去。

幸好木衛二的重力不高,著陸器哪怕是被重力捕獲了,速度也不會迅速提升,而是慢吞吞的向地表斜飛過去。

而且輔助發動機,在中途連續啟動了三次,不斷調整飛行姿勢和飛行速度。

在木衛二著陸,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因為越靠近木衛二的表面,這裏的氧氣濃度越高,在富氧環境下,哪怕是一點點小火花,都可能讓金屬燃燒。

雖然石楠花號的著陸器,在設計之前,就考慮到了木衛二的富氧大氣層,拋棄了之前的氫氧發動機,改用氮基燃料。

也在設計的保護層上,采用了一系列阻燃材料,但富氧環境還是太麻煩了一點,必須做好充分準備。

終於在第四次輔助發動機制動後,著陸器來到了距離地面200米半空中。

此時著陸器釋放出大量粉末,這些粉末和周圍的氧氣產生反應,迅速形成一大片氣凝膠泡沫,將整個著陸器包裹起來。

有了氣凝膠泡沫的緩沖,著陸器安全的著陸在冰面上。

不一會,緩沖氣凝膠泡沫開始分解,變成了真正的泡沫,一個個氣化消失了,最後露出了圓滾滾的著陸器。

這個重達12.3噸的著陸器,在消耗了1.5噸燃料和緩沖泡沫劑後,現在只剩下10.8噸。

其中著陸器的配套設備,占5.2噸;科學設備占3.6噸;剩下的2噸是備用燃料。

設計成為球型,就是為了方便應對冰裂谷和特殊地形,也是為了增強著陸器整體強度。

這是吸取了上一個著陸器的教訓,而重新調整的新設計。

球型著陸器展開八條機械足,調整了一下著陸姿勢,隨即又展開前方的一側,露出被保護在內部的探測設備,頂上則伸出通信鍋,樣子就如同一只機械蜘蛛。

采用機械足,而放棄輪式或者履帶,就是為了適應木衛二的地表環境。

無論是輪式,還是履帶,其靈活度都不如機械足,加上木衛二的重力很低,機械足作為移動系統,並不太影響速度。

相反,如果機械蜘蛛遇到冰裂谷,或者突然的地震、冰面崩塌之類,還可以縮成一個球,以防禦力最強的形態,抵抗這些情況。

就算是陷入了裂縫和裂谷之中,機械蜘蛛也可以通過靈活的機械足,脫離絕大部分的險境。

展開機械足後,蜘蛛著陸器邁著八條腿,在周圍活動了一圈。

與此同時。

經過一系列的信號中轉,在17分鐘後,位於火星前哨基地的蘇曉宇,終於收到了著陸器成功著陸的信息,他這才稍微松了一口氣。

然後他迅速調整心情,重新開始了忙碌。

蜘蛛著陸器的數據,正在源源不斷的反饋回來,雖然存在單向17分鐘左右的通信延遲,但蘇曉宇已比藍星總部要快很多了。

如果是藍星總部要調控蜘蛛著陸器,單向通信至少存在24分鐘的通信延遲,來回通信的延遲更是達到了48分鐘左右。

拿到第一批數據後,蘇曉宇查看了其中的一些關鍵數據,發現和研究人員估計的數值,沒有出現太明顯的差異。

其實對於木衛二的地表,經過這麽多次探測任務的數據搜集,航天部已經掌握了非常的信息,從中也分析出很多有價值的東西。

比如上一次,那台僅僅只在木衛二表面,呆了86分鐘的著陸器,就為研究人員帶來了很多有用的數據。

蜘蛛著陸器就是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的。

三個小時後,蘇曉宇吃了晚餐後,一邊和藍星總部聯系,一邊開始下達進一步的任務指令,讓蜘蛛著陸器向東北方向嘗試移動。

木衛二的背面,由其環繞木星的速度非常快,其公轉周期大約是3天半左右,大概就是84個小時環繞木星一天。

因此在木衛二的背面,受到太陽光照射的時間,是42個小時左右。

此時正處於日照期,但對於蜘蛛著陸器而言,位於日照期的好處,並不是有太陽能,而是正好處於和火星前哨基地通信距離最短的時間段。

如果處於黑夜期,那必須增加多一兩次中繼通信,才可以保證通信的通暢。

木衛二上的日照期,其太陽光強度非常微弱,如果要靠太陽能驅動蜘蛛著陸器,估計就不用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