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四章 民用(第2/2頁)

對於林百傑的話,眾人並沒有反駁,就算是現在的發射成本很低,航天產業仍然是一種脫離現實生活的產業。

比如所謂的太空旅遊,又有多少人可以負擔得起,85萬華元可以來回天宮空間站,但去年也僅僅賣出去5張票。

而其他的衣服、玩具、太空食品之類,也只是小產業。

黃修遠定了一個基調:“現在只能從技術反哺上入手。”

打開投影儀,將目前航天領域的各項前沿技術,投影在大屏幕上。

眾人一項一項的討論,討論其中可以應用在商業化的技術,特別是新材料上面,其實有很多技術,是可以商業化的。

比如,為了實現宇航服輕量化,研發的各種新材料,這些材料中,一部分生產成本比較低的,完全可以應用到民眾的日常服裝中。

發展了三代的宇航服,配備了維生系統後,整體重量為23.47千克,這是艙外服的重量。

比起老式艙外宇航服,不僅僅重量輕了,成本也便宜了非常多,一套造價大概在12萬左右。

目前雄鷹航天生產了50套艙外服,航天科工也生產了80套。

減少重量和壓低生產成本,那僅僅是新式艙外宇航服的一部分優勢,真正的優勢,是各種輔助設備的輕量化、小體積化。

比如艙外宇航服最重要的內部氣體系統,就應用了氧海綿技術,和二氧化碳—氧、碳循環技術。

還有微型的熱電溫控系統、微型核電池系統,這些技術都被集成在這一套宇航服上。

新型的氧海綿罐,大小只相當於普通熱水瓶,卻可以儲存5公斤純氧,對一些需要攜帶氧氣瓶的行業,這是一個好的技術。

而且氧海綿罐還有另一個特性,那就是不需要高壓儲存,也不需要低溫儲存,也不容易出現失控揮發。

眾人討論了半天,才初步確定了15個技術,準備將這些技術,逐步民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