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虛擬會議

10月5日。

黃修遠參與了一次高級別的科研視頻會議。

造價昂貴的虛擬會議室系統,也是第一次投入使用,采用了內部光纖網絡,才不會出現網絡泄密的可能。

目前燧人系在全國45個主要城市,86個研究所,都布置了體感艙,通過這種體感艙,讓人可以實現身臨其境的開會效果。

雖然這些體感艙,只是黃修遠密室內那一台的簡化版本,不過一套的造價,仍然高達八十萬左右。

第一場會議。

燧人系的黃修遠、陸學東等十幾人,還有全國各個核能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中核集團、科學院和工程院等相關企業和機構,一共一百七十多人,參與了這一次虛擬會議。

幾個核能領域的院士,上台發表了近期的一些成果、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中核集團的總工程師方鵬飛院士,剛剛上台發言後,出現在黃修遠一旁的座位上。

方院士小聲地說道:“修遠,你們公司應該也有核能項目吧?”

對此黃修遠並沒有否認,燧人系確實有幾個核子項目,包括之前研發的放射性物質分離技術,以及海水重水提煉、海水鈾元素提煉等,只是沒有深入研究核裂變反應堆。

“我們公司有一些項目,不過裂變堆,我不同意研發,主要是在核聚變的一些理論研究工作。”

方院士有些詫異:“核聚變?你們打算走那個方向?”

“還能走哪個方向?”黃修遠無奈的攤攤手:“現在只能走磁束縛,慣性激光、仿星器,都不太可能。”

“那倒也是。”方院士自然知道三者的區別,仿星器太復雜,而慣性激光,只是掛羊頭賣狗肉。

很多研究慣性激光的地區,名義上在研究可控核聚變,實際上是在進行微型核爆實驗。

只有磁束縛的托卡馬克裝置,看上有一些希望。

不過同樣是困難重重,磁束縛方案要實現可控核聚變商業發電,必須解決溫度、內壁中子照射、等離子體運行模型、常溫超導這四個核心問題。

只目前,人類只能勉強解決溫度,采用低溫超導。

剩下的中子照射、等離子體運行規律,一直沒有一個好的解決方案。

黃修遠聽了不少業內專家的發言,也沒有發現什麽讓人眼前一亮的方案,永遠距離五十年的可控核聚變,可不是在開玩笑的。

這一次核能座談會,除了討論新一代裂變堆的標準、技術方向,就是討論核聚變的一些問題。

雖然國內目前解決了能源問題,無論是傳統的化石燃料,還是新能源,都發展得非常快。

但是未來的事情,現在連黃修遠也不敢保證,西方國家會不會提前點出可控核聚變技術。

可控核聚變作為開啟下一個時代的門票之一,一旦哪個國家掌握這個技術,必然會引發連鎖反應。

為了確保優勢,國內絕對不允許在可控核聚變技術上落後。

這也是這一次座談會召開的目的,希望可以討論出一些明確的路線,推進可控核聚變的發展。

只是理想有多豐滿,現實就有多骨感。

黃修遠記憶中,人類第一座商業可控核聚變發電站,是2053年投入使用的魯省威海核電站。

雖然威海核電站號稱可控核聚變,實際上並沒有完全的商業化,其Q值一直卡在15附近,直到他被襲擊那一年,Q值還是在15附近徘徊。

當時國內已經有了常溫超導技術,反應溫度也可以提升到8.4億攝氏度,還掌握了粗糙的等離子體運行規律模型。

但是中子照射這個致命問題,卻遲遲不能解決,反應堆內壁的抗中子材料,最長只能堅持17天,就必須停機更換。

而其他零部件,也會因為中子照射,出現脆化和變性變形,3~8個月就要更換零件。

如此一來,可控核聚變反應堆就要三天兩頭停下來更換零件,頻繁的開機停機,導致Q值一直無法提升上去。

而不斷更換材料,帶來的成本疊加,更是讓人感到絕望。

當時的米國,也在2057年建立了一座實驗核聚變反應堆,Q值同樣卡在15附近。

至於沒落的西洲、露西亞,連建造實驗反應堆都猶豫不決,畢竟當時的核聚變發電站,平均每度電的生產成本,是20~30華元左右。

這個成本,就算是有舉國體制的華國,也有些吃不消,就更別說資本主義國家了,沒有利益的買賣,資本家是不會全力支持的。

陷入回憶中的黃修遠,突然聽到陸學東的聲音。

“修遠,輪到你發言了。”

從回憶中清醒過來的黃修遠,點擊上台發言,身影被消失在座位上,隨即出現在發言台上。

對於這一次座談會,他已經有了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