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連鎖反應

長安能源交易所。

雖然已經夜幕降臨,但是一眾能源聯盟的老總,卻沒有離開的想法,因為他們知道,接下來有很多事情,需要能源聯盟全體成員一起決定。

比如,火急火燎主動跑過來的露西亞石油公司,安德列夫一行人已經在傍晚五點半到了長安,只是能源聯盟拒絕見面。

又比如,之前給國內供應原油的阿美公司之類,也紛紛搭飛機過來,或者和聯合石油公司的駐地負責人聯系,希望重啟合作。

只是此一時彼一時,掌握主動權的能源聯盟,可不會給他們好臉色。

在鹹陽國際機場,有不少媒體的記者,故意在機場門口蹲守,匆匆趕過來的安德列夫一行人,就被記者拍到了。

而今天的國內網絡上,到處都是討論長安能源交易所、能源聯盟和全球原油市場的話題。

有記者將安德列夫等人的照片和背景資料,發在了時光博客、新藍博客上,頓時引起了巨大的關注量。

在時光博客的各大話題中,露西亞石油公司談判團隊的到來,讓一眾吃瓜群眾興奮不已。

[作為一名親歷者,遙想當年,從安大線、安納線到現在的泰納線,談判的艱難,今天總算是出了一口氣。]——海棠依舊(博庫認證—俄文翻譯)

[上個月自己炸管道,現在又眼巴巴跑過來,太搞笑了。]——貓鼠遊戲

[@貓鼠遊戲,利益面前,能賺錢,就不寒磣。]——蜜罐

[一頓操作猛如虎,結果是個二百五。]——碳烤駱駝

[剛剛改造了燃氣車,支持一下能源自持。]——塞伯坦人

[斷了這幫白眼狼的采購才好。]——喵星人

[@喵星人,完全不采購是不可能的,如果價格合適,供應又穩定,采購一部分,並沒有什麽問題。]——沙人不眨眼

[聽說高盛今天被打爆倉了,損失了好幾百億米元。]——華爾街之狼

網絡上熱議不斷,而全球的原油生產商,也急得如熱窩上的螞蟻,經過十幾個小時的多空博弈,國際原油期貨價格跌破每桶13米元,維持在每桶11~12米元附近。

如果按照這個價格出售原油,對於全球各大原油生產商而言,除了西亞北非可以勉強不虧本,其他地區的原油開采,絕對是虧得連褲衩都沒有了。

比如成本居高不下的北美頁巖油,每桶成本30~45米元,而露西亞、小威尼斯的原油也要17~19米元每桶。

再不想辦法自救,只能通過大幅度真減產,擡高市場價格了。

問題是如果真選擇減產來提價,後果同樣會非常嚴重,這意味著那些原油生產商要維持體面的生活,必須減產超過20~30%,才可以將原油價格,提升到每桶70~80米元。

如果要恢復之前每桶140米元的高位,那必須減產50%,才有可能做到。

如果他們真的減產這麽多,對全球制造業而言,絕對是一個致命打擊,特別是貧油的東北亞、東南亞(部分)、天竺和西洲聯盟,簡直是致命一擊。

而對於可以能源自持的華國、米國,反倒可以利用本身的低價原油成本,提升產品競爭力。

之前是全球原油價格高漲,各地區的制造業,基本處於同病相憐的狀態。

現在的情況,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作為全球最大原油進口地區,竟然實現了能源自持,那其他地區的制造業還用競爭嗎?

實際上,這種情況已經在玩具代工、服裝代工,開始表現出來了。

之前這一部分產業,有向東南亞地區轉移的趨勢,結果現在西方的企業,又不得不重返珠三角采購和定制,不回來不行。

別看現在國際原油期貨暴跌,但是實際的原油價格,仍然維持在每桶120~130米元。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期貨和實貨價格不同步,另外就是不少公司購買的原油是長協合同,一簽就是一年半載。

另外一個影響因素,就是各大原油生產商真在減產,試圖通過減產,維持高油價。

各大原油生產商的行為,其實就是在轉嫁損失,將原油產能過剩壓下來的損失,通過減產提價,轉嫁給全球制造業。

金融市場上,原油跌得快成白菜價。

實體市場上,原油卻繼續維持著高價格。

對於原油不能自給自足的地區而言,這簡直是制造業噩夢,哪怕是華元升值,帶來的出口利好,都抵消不了他們的成本上漲。

華國企業,憑借能源、原材料和產業鏈的優勢,直接絞殺了落後地區的競爭力。

而發達地區中,只有米國擁有的能源和原材料優勢,可以和華國企業硬碰硬,卻又因為人力成本和環保成本,同樣競爭不過華國企業。

如今這個局面,堪稱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