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2章 薪盡火傳

酈城和督亢城,想趕在入冬前完成造城,幾無可能。然而若是互相擠一擠,附民們安全過冬還是沒問題的。

百裏不販樵,千裏不販糴。說的是常理。

劉備此時,已不能用常理去推論。

酈城督造過半,督亢城督造大半。寒冬將至,囤積足夠多的薪柴木炭,安然過冬,才是重中之重。

所幸有這片野林。

薪柴,即柴火。大者謂薪,小者謂柴。

劉備少時,曾聽聞有附民親戚,全家凍斃。當時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北地一年一熟。野林到處都是。大把的時間伐薪砍柴。若努力,又怎會薪柴不足,全家凍斃?

後來才知,田租之外,還有繁重的稅賦徭役。

農閑時,齊民便會被大量抽調,修路築橋,通渠圍堰,諸如此類。家中勞力被抽去勞役,家中只剩婦孺,故而來不及伐薪砍柴。乃至全家凍斃。若不然,只能出每月兩千錢的‘卒踐更’,由別人替代。

兩千錢,一般齊民又如何能出的起。

了解前因後果,劉備久久無語。

少君侯之所以被贊仁義。除了稅低。還從不白用人。兩溝通渠,雙城大建。所用勞力,皆算工錢。豪宅一棟值百萬錢。大木重料建造的宅院,作價十萬已是極低不說。少君侯還允許先行賒買,多年償還。且不收利息。

壯勞力一日工兩百錢。健婦一日工一百五十錢。老弱也有八十到一百錢。壯勞力一月便有六千錢。除去嚴冬酷暑兩個月,一年可得六萬。一棟宅院兩年便可還清。而每戶分到的五十畝美田,是無需花錢的。

如此待遇,淮泗山民又豈能不舉族遷來!

伐薪可不是伐木。而是將多余的枝杈砍下。砍下枝杈,亦利於樹木過冬。待明年春暖花開,斷枝自會重發。如此反復。伐薪需要壯勞力。婦孺只能進野林,撿拾掉落的枯枝為柴。故而大者謂薪,小者謂柴。

樓桑、西林、督亢,數萬聚居。靠拾柴遠遠不夠。附近州縣的薪柴,便水陸並進,源源不斷的運往樓桑。還有許多樵夫,推著滿滿一轆車的薪柴趕到樓桑售賣。

《四民月令》:“二月,收薪炭。炭聚之下碎末,勿令棄之。搗、簁(篩),煮淅米泔(淘米水)溲之,更搗令熟。丸如雞子(雞蛋),曝幹。以供籠爐種火之用,輒得通宵達曙,堅實耐久,逾炭十倍。”

籠爐種火,便是指熏籠、火爐裏的火種。

這裏說的炭,便是指木炭。伐薪燒炭南山中。將木材燒成木炭,對樓桑這樣樓宇密集之地,非常重要。木炭由木材幹餾而得,燃燒時沒有煙產生,也無異味,沒有火焰,不爆火星,灰分低,發熱量大,燃燒時長,清潔、安全。

樓桑薪炭皆收。薪柴多用來燒鍋爐,供應熱湯暖氣。木炭則用來燉鍋、煮酒、薰衣。

除去薪炭,此時亦有煤炭。

時下,煤被稱為石炭、烏薪、黑金、燃石,《山海經》最早記述了煤的存在,稱之為“石涅”。

煤是先民最早利用的能源之一。戰國時便有將煤炭用於軍事的記錄。《墨子·備穴》:“百十每(煤),其重四十斤,然(燃)炭杜(佐)之,滿爐而蓋之,毋令氣出。”

西漢時,中原就開采並使用煤。後世在兩漢民居火炕,煉鐵遺址中,均發現了燃燒過的煤炭和未燃燒的煤餅。

說明劉備身處的時代。中原已將煤炭作為取暖能源和煉鐵能源,而普遍使用。冶鐵一般都要靠近燃料產地。《鹽鐵論》:“鹽冶之處,大校(抵)皆依山川,近鐵炭”。這裏的“炭”就是指煤。

時下,煤炭開采技術趨於完備、燃用技術日臻成熟。煤炭開采、使用,因為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前後,以城為基,修建三台:銅雀、金虎、冰井,之一的冰井台中,就貯藏了大量煤炭。其後約百年,西晉文學家陳雲登臨三台,見到曹操在三台中所貯藏的石墨(煤炭),很是新奇,於是寫信陸機。

信中說:“一日上三台,曹公藏石墨數十萬斤,雲燒此,消復可用,然(燃)煙中人不知,兄頗見之不?”這裏所提可燃燒的石墨,即是煤。

西晉左思《魏都賦》中講:“墨井鹽池,玄滋素液”,又據《魏都賦》唐人李善注:“鄴西,高陵西,伯陽城西有石墨井,井深八丈”。

時煤稱石墨,墨井即石墨井,石墨井即煤井。井深八丈,指井筒深度。並非包括井下巷道延深。當時已用八丈立井采煤,其生產規模可見一斑。

此時,距離涿縣最近的產煤區,便是代郡,其次便是魏郡。

“武安冶鐵”的武安縣,便在魏郡。樓桑所用花鐵,皆從武安運來。

《水經注》:“黃水又東注武州川,又東歷故亭北,右合火山西溪水。水導源火山西北流。山上有火井,南北六七十步,廣減尺許,源深不見底,炎勢上升常若微雷發響,以草爨(cuàn引火)之,則煙騰火發。”文中所記載的火山,也就是後世的大同煤礦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