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建設常山國(第2/3頁)

徐天無奈,唯一的好消息是,他這下有時間安心在常山國種田了。

女人只會影響種田速度。

常山國屬於冀州地界,地利是糧食增產。

不同的縣,糧食增產的幅度不同。

因為在贊皇山擊敗黑山軍的緣故,徐天直接用威望統一常山國,領有十一個縣。

這就是威望的好處,只要立威,眾人不戰而降。

徐天在常山國推行兵農分離和軍屯農結合的制度。

白馬義從、白馬騎兵、先登死士等高階兵種,實行兵農分離,不用種田,他們的任務就是每日在校場訓練,獲得經驗。

讓高階兵種去種田?

開什麽玩笑。

他們盡快滿級,開疆拓土,收益遠遠大於種田。

輕騎兵(三階)、弓騎兵(三階)、斧騎兵(三階)、重甲槍騎兵(四階)這些普通的騎兵兵種,也不需要種田……

精銳長弓手也要時刻訓練。

實行軍屯農的兵種主要是低階的刀盾兵、長槍兵,還有維持治安的城防軍、鄉勇。

這些兵種潛力有限,所以輪流種田和訓練。

徐天安排蕭何擔任長史,總攬常山國十一個縣種田之事。

常山國剛剛經過一場大戰,黑山軍勢力被徐天擊退,淪陷的縣城也被漢軍收復,黑山軍全面龜縮至太行山的群山之中。

當務之急,是安置收編的黑山軍。

整個常山國,歸順的黑山軍攜家帶口,恐怕有幾百萬人。

常山國十一縣,人口數千萬,可以視為國中之國,畢竟《天下》的面積太大,出兵都要依靠傳送陣。

徐天把黑山軍和他們的家眷,拆散至常山國十一縣安置,以免他們相互勾結,再次響應張燕。

在拆散黑山軍俘虜之前,徐天從黑山軍俘虜之中,挑選出三十萬青壯,轉職為冀州軍。

黑山軍長槍兵轉職為冀州長槍兵,面板也有些許變化。

黑山軍在黑山軍武將麾下,比在漢軍武將麾下,可以發揮更強大的戰鬥力,因為黑山軍武將一般擁有提升黑山軍屬性的特性。

漢軍武將沒有提升黑山軍兵種的軍團特性,所以需要將黑山軍轉職為冀州軍。

收編三十萬黑山軍精銳,讓徐天足以彌補討伐張燕的兵力損失。

至於戰敗的張燕就沒有那麽幸運了,不但勢力收縮,損失人口,而且沒有地方補充損失的兵力,只能退至黑山,舔舐自己的傷口,休養生息。

除了三十萬黑山軍精銳,老弱病殘被安排至各縣。

新的問題產生了。

官府需要為這些黑山軍的家眷分配茅屋、農田。

漢末天災不斷,天下大亂,荒田百萬畝。

蕭何令各地官吏帶領流民、黑山軍降卒,重新開墾荒廢的農田,興修水利。

如果各縣縣吏不按照蕭何預定的時間完成計劃,一律罷免。

亂世用重典,必須雷厲風行。

徐天因為贊皇山大戰積累的威望再次發揮作用。

沒有縣吏敢反對有戰功赫赫的中郎將支持的蕭何,於是匆忙下去準備。

在蕭何的努力下,十一座縣的縣吏快速行動起來,安置流民、開墾荒田、興修水利、統計戶籍、征收稅賦……

廣義的種田是一項極其繁瑣的系統工程,涉及領土發展的方方面面。

治理數千萬人口,不比排兵布陣簡單,甚至更難。

所以漢初三傑,劉邦將蕭何排在第一。

蕭何有意將常山國打造為徐天引以為依靠的據點,所以快速恢復常山國的繁榮度。

蕭何的“無為而治”特性,可以加快恢復被戰亂破壞的地區的治安、民心、農業、經濟。

安置流民的同時,常山國大興土木,修建各種建築。

“常山國最高的兵種建築是七級軍營,目前是夠用了。”

徐天割據常山國,常山國已經有不少現成的建築,所以徐天不用從頭開始建設,直接空手套白狼……

不過,這樣反而更爽,因為絕大多數玩家還在辛苦地建設自己的領地,而徐天已經擁有一個郡國,成為真正的一方諸侯。

即使冀州刺史王芬,也要看徐天的臉色行事。

沮授回到元氏縣,繼續擔任縣令。

元氏縣和真定縣是常山國兩個最重要的縣,常山國漢軍主力分別駐紮在兩地。

至於其他九個縣,徐天請奏朝廷,任命了一批政治值在65~75之間的文臣擔任縣令。

這些人不及蕭何、沮授,不過徐天勉強用著他們。

除了重要的二縣,尋常的縣,任命一名還過得去的文臣擔任縣令也差不多了。

收編三十萬黑山軍精銳,徐天將常山國的兵力擴張至六十萬人,其中三十萬駐紮真定縣,二十萬駐紮元氏縣,其他九縣,僅僅擁兵十萬,主要負責維持治安、剿滅盜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