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血肉翻滾的盧布爾雅那

法蘭西王太子在林地遇刺的事情可不如小路易所想,兩百多條性命就可以打住的事情——同樣的事情三百年後在不遠的薩拉熱窩發生,引起了席卷了整個世界的大戰,這件事情一樣導致了薩瓦河流域的民眾被驅逐、囚禁或是被處死,在他看不到的地方,有更多人為這個意外付出了代價,即便他們什麽也不知道。

這些高地牧民徹底地走投無路了,在他們失去了牛羊、帳篷,以及四處流亡的權力後,為了自己與家人,他們只能賣掉自己,以一個十分低廉的價錢——他們所能期望的就是,在戰爭結束後,活下來,活下來的勝利者就能從這場戰爭中獲得回報,這份回報甚至可以彌補他們之前的損失——他們不知道的是,就在距離他們不遠的地方,奧斯曼土耳其的奴隸兵也是這麽想的。

這些奴隸兵一樣是新鮮並且低廉的,在堅壁清野的戰術被聯軍的將領們采用過後,艾哈邁德所率領的奧斯曼大軍確實遇到了一些麻煩,首當其沖的就是糧食,二十五萬人一天就能吃空一座城市,艾哈邁德原先的計劃就是從經過的城市勒索和劫掠一部分,但這樣的設想破滅後,附庸和仆從國的軍隊立刻感受到了食物的壓力,為了安撫那些饑腸轆轆的鬣狗,大維齊爾艾哈邁德就允許他們隨意劫掠——雖然他們必須經過的城市都空了,但附近還有其他的村鎮。若是以往,這些村鎮只要願意奉上糧食、女人和金銀,大維齊爾就會保證對方不受傷害,但現在,艾哈邁德必須將自己面對的壓力轉移到前者身上,當然,他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沒有一絲猶豫,那都是基督徒的村莊。

就算是在伊斯坦布爾,基督徒雖然可以保有自己的信仰,不必遵守奧斯曼土耳其人必須遵守的,種種復雜繁瑣的清規戒律,但他們一邊要肩負著沉重的稅賦,一邊也被視作困縛在土地上的奴隸,不會得到一點尊重。在奧斯曼土耳其尚且如此,在敵人的土地上更是如此了,一定要說有什麽值得惋嘆的,那就是大維齊爾艾哈邁德受到了很大的損失。

因為按照傳統,如果一個村莊,一個城市向大維齊爾投降,它所有的資產就全都是大維齊爾的,雖然這筆資產也有著蘇丹的一部分,但總比現在,艾哈邁德什麽都拿不到來得好——山丘上支起了巨大的帳篷,大維齊爾的帳篷只比蘇丹略遜一籌,它幾乎占據著整座山丘,用垂掛的絲綢帷幔分作幾個房間,分別用作寢室、會客室會議廳甚至還有廁所,所有的地方都鋪上了華美的絲毯,擺設著精美的家具。

在艾哈邁德的手邊就有一個小圓桌,桌上的銀壺裏裝著摻入蜂蜜的牛奶,銀盤裏裝著甜潤的點心,舉著鈴鼓、排簫、長豎笛的樂師坐在帳篷的邊緣,他們是富有盛名的奧斯曼土耳其軍樂團中的幾名樂師,但在沒有開戰的時候,他們會為大維齊爾以及其他高級軍官服務。

帳篷的一角掀開了,從這裏可以看到浩浩蕩蕩,鱗次櫛比的帳篷,就像是一條蜿蜒的牛皮河流,一眼望不到邊際,奴隸兵就像是牛羊那樣被關押在露天的圈舍裏——他們裸露著白色的皮膚,與牛羊沒有什麽區別,這些原本都應該是大維齊爾的財產,但艾哈邁德一察覺天主教聯軍的用意,就立刻放棄了這個權利。

他的決定很及時,占據軍隊最多數的阿紮普立刻就安靜了下來,那些人是很容易得到滿足的,一個奴隸,一枚錢幣,或是一塊油滋滋的好肉,一瓶酒就能打發。雖然說基於人數,艾哈邁德不得不失去了一大筆可觀的收入,但這些錢財與他的項上人頭相比,又算不得什麽了——在奧斯曼土耳其,一個蘇丹如果在戰爭中大敗而歸,也無法保住自己的王位與性命,何況艾哈邁德終究還只是大維齊爾,默罕默德四世雖然願意聽從他父親的教導,但對他就不好說了。

艾哈邁德注視著如同螞群般的士兵們,心中滿懷憂傷,他已經意識到,他不但可能無法取得默罕默德四世期望的勝利,甚至可能要永遠地留在這裏,作為一具無名的骸骨。

……

大維齊爾的憂慮無人知曉,就算是穆特菲裏卡騎兵團或是耶尼切裏軍團的成員,遑論那些最底層的阿紮普。

當然,這些阿紮普就算知道了,難道他們還會有什麽多余的想法不成,這些步兵原先就是奧斯曼土耳其的各大軍團用來消磨敵人兵力所用,來源復雜身份卑微——其中一大部分是安納托利亞的土庫曼人,還有邊境省份的平民——二十戶到三十戶人家要出一個男性士兵,並且提供食物和裝備,當然,那點食物通常是只夠他去到征兵點,還有一些志願步兵,他們都是教徒或是皈依後的基督徒,他們的薪餉也是由他們的村莊,而非軍隊支付的——那麽也許會有人感到疑惑,既然如此,他們又為何要參軍呢?回到上一題,答案還是一樣的,他們需要從戰爭中獲得錢財,來應付愈加沉重的稅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