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蒙特斯潘夫人的價值(6)

波蘭-立陶宛曾經是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其中有不少人都是從各處遷移到這個大平原地區來的,其中既有哥薩克人(也就自由人)、韃靼人和匈牙利人,在裏普卡的韃靼人在十四世紀的時候遷移到那裏的,他們信奉的不是天主教也不是東正教,而是與奧斯土耳其人一個信仰,但因為波蘭從來就是多信仰國家,國王向來十分寬容,所以他們對波蘭大貴族的忍耐性也很高,因為離開了波蘭,無論往哪裏,除非去到奧斯曼土耳其,他們都很難找到能夠容許他們禮拜生息的地方。

之前的波蘭政府承認了他們的軍事合法性,賜予裏普卡韃靼人首領貴族的身份,容許他們信仰自己的神明,並且按照協議,給予他們足夠的賞賜與傭金,以換取他們為政府征戰四方——他們也確實忠誠地履行了和約,作為聯邦境內除了翼騎兵之外最大的軍事力量,他們恪守諾言,即便是在大洪水時期,韃靼大汗來策反他們也未能成功,但在大洪水時期結束之後,波蘭的施拉赤塔們反而懷疑起他們了,因為他們是韃靼人,而在瑞典與波蘭打仗的時候,韃靼人明顯地站在波蘭的敵人一方。

雖然索別斯基極力勸阻,但波蘭政府最後還是取締了裏普卡韃靼人的所有特權,包括他們的信仰自由,禁止他們建造自己的寺廟等等,除了這些,貴族們還一致通過了減免四分之三軍餉的決定,許多韃靼人因此衣食無著。

約翰二世在位的時候,這些韃靼人已經爆發了幾場騷動,但這樣的騷動並不能讓貴族們改變主意,相反的,他們還覺得自己確實預料到了這些“忘恩負義”者的罪過,提早審判和削弱了他們,對此索別斯基也難得地與國王站在了同一立場——因為這些貴族之所以對韃靼人不滿,只是因為長久以來,波蘭的大貴族們不斷地聚斂土地,蓄養農奴,裏普卡這個地方雖然不富饒但也面積廣闊,因此他們想要將韃靼人趕出去,將那裏占為己有罷了。

在約翰二世與索別斯基兩人的共同努力下,68年的時候,他們還是設法重新授予了這些裏普卡韃靼人的大部分特權——主要是針對宗教這方面,但鏡子一旦出現裂痕,就很難彌補成原先的樣子,韃靼人首領滿含屈辱的面容索別斯基記憶猶新,他還想著,等這次的特使任務完成後,就要設法親往裏普卡一次,穩固之前的聯盟,哪怕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們的大首領亞歷山大·克裏琴斯基也在所不惜。

但法國國王留了索別斯基一個半月,那些大貴族就做了一件再愚蠢也不過的事兒——他們之前削減了韃靼人四分之三的軍餉,這次卻連最後的四分之一也不給了……

有著裏普卡韃靼人的指引,奧斯曼土耳其的士兵簡直可以說是一路無阻地進入波蘭疆域,並且一夜之間就攻占了卡緬涅次要塞,卡緬涅次要塞是利沃夫城的最後一面盾牌,它矗立在河谷的孤島上,河水沖刷出來的峽谷就是天然的護城河,最窄的地方也有三百尺寬,一百尺深,只有一道細窄的通道與外界連同,獨特的險要地形讓這座城堡被譽為“上帝之城”——因為它從未在戰鬥中被攻陷過,這次也是,裏普卡韃靼人叩開了城堡的大門。

“我們的軍隊集聚的情況如何?”索別斯基只是隨口一問,卻始終沒有得到回答,他的心沉了下去。

米哈爾一世死了,波蘭的大貴族們都集聚在華沙,預備推舉下一個國王,而在他們爭執不休的時候,奧斯曼土耳其人已經開始進發,等到他們聽到敵人入侵的消息,卻還在為召集軍隊所需的費用吵吵嚷嚷——有人說應該提高稅收,有人說應該向商人借貸,沒人說,我願意先支付這筆費用,或是派出我的士兵,因為現在的大貴族都是由原先的中小貴族逐步相互吞並而來的,他們可不相信別人——哪怕他們是為了國家出戰,也難保身後沒有人趁火打劫。

索別斯基也不敢,他面無表情地聽完了下屬的回報,已經心灰意冷到不知道該說什麽,他的妻子瑪莉辛卡眼含熱淚地握住了他的胳膊,他反手握住妻子的手,心中一陣酸楚,又是歉疚——因為之前他就和妻子約定了,他們的長女會被送去裏普卡,現在看來,這是他們的幸運,又是波蘭的不幸。

現在索別斯基隱約察覺到了,為什麽他能夠這樣輕而易舉地逃離凡爾賽,這不是路易十四的仁慈,也不是蒙特斯潘夫人的貪婪,而是他們有意為之——利沃夫與華沙相距遙遠,若是他要去利沃夫阻截奧斯曼土耳其人,那麽他就沒有辦法控制遠在華沙的國王選舉;若是他選擇回到華沙,但那些施拉赤塔一定會指責他將權利放在了職責之前,他想要成為波蘭新王,不是不可以,但一定會變得非常艱難而且不可測——而且他真的能夠看著奧斯曼土耳其人的西帕奇騎兵縱橫在波蘭的土地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