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亨利埃塔的勸說與查理二世的決定

而且查理二世要見的使者不是一個,而是兩個。

這裏又要提到如今荷蘭的局勢,眾所周知,荷蘭獨立的時間並不長,它原先與所有的尼德蘭地區那樣,屬於哈布斯堡的西班牙王室,但因為西班牙國王與女王對這個地區並沒有太多的憐恤之情,只會在他們身上不斷地吸血,以至於荷蘭的民眾在1568年掀起了最大的一次叛亂,並由此從西班牙的統治下脫離了出來。

現在說來,也許會有人感到驚訝,因為他們的首領不是別人,正是威廉·奧蘭治親王,而這位親王又是何人呢,他首先是拿騷伯爵的繼承人,拿騷位於萊茵蘭普法爾茨,拿騷伯爵自然也歸屬於當時的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麾下,他在年少的時候,就是在布魯塞爾,皇帝與他的妹妹,尼德蘭女總督瑪利亞的王宮裏成人的,後來他的堂兄勒內·沙龍不幸戰死,他又繼承了奧蘭治親王的頭銜與領地(奧蘭治位於法國南部),他先是與一個尼德蘭大領主的女兒結了婚,兩者的結合讓他成為了尼德蘭最大的領主,後來妻子死去,他在二十八歲的時候與薩克森選帝侯的女兒結婚。

這樣的一個人,原本應該是哈布斯堡家族最可信任的一個人,誰知道呢,在成為荷蘭、澤蘭、烏特勒支三省執政七年後,在面對“搗毀聖像運動”之後愈發如火如荼的反叛大軍時,這位哈布斯堡的使徒不但沒有站在哈布斯堡一邊,反而站在了民眾一邊,即便在最初的時候,叛軍的力量遠遠遜色於西班牙人,威廉·奧蘭治不得不逃亡神聖羅馬帝國,即便如此,他依然拿出了自己所有的財產,招募了一支雇傭軍,連同尼德蘭的民眾與哈布斯的敵人,將西班牙人拖入了無窮無盡的戰爭深淵。

這場戰爭打了十八年,威廉奧蘭治從富可敵國變成了家徒四壁,不過這並非毫無報償的,尼德蘭的人民一直認為,威廉奧蘭治有資格成為荷蘭的國王,威廉欣然接受了民眾的擁護,然後,在加冕前兩天,他被一個狂熱的天主教徒刺殺。

這裏就要提到尼德蘭叛亂的原因了,除了之前提到的沉重稅收之外,還有的就是,尼德蘭的民眾大多都是新教教徒,而西班牙人的宗教裁判所,不但有權利審判這些異教徒,還有權利收繳他們全部的財產,在遭受不斷的盤剝之後,就連最後的一點財產,以及自己與親人的生命安全也無法保證,也不怪這些尼德蘭人決定起兵反抗當時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暴政——威廉奧蘭治原先也是天主教徒,但在決定倒向尼德蘭人之後,他就皈依了新教,成為了一個新教教徒。

說來有點心冷,威廉奧蘭治可以說是尼德蘭得以獨立的最為重大的一個原因,可以說,沒有他,也沒有現在的荷蘭,但在他死去之後,尼德蘭人似乎就立刻把他的恩惠忘記了——荷蘭國內涇渭分明地分做了兩派,一派屬於共和主義者,也就是現在的荷蘭議會的主要成員,他們認為,任何一種專制的政體,任何一個獨裁的君王,都是對自由與公正的褻瀆,是不被容許的存在,他們堅決不同意荷蘭再次被一個國王統治;而另外一派,則是一些更傾向於君王制度的人,他們擁立了威廉奧蘭治的繼承人,威廉二世作為荷蘭的執政。

這位威廉二世對共和主義者們自然是相當不滿的,對他來說,他父親是荷蘭的締造者,他和他的後代也是無可辯駁的荷蘭的統治者,為此他還曾經與路易十三聯絡過,有意借助法國人的力量來攻伐那些不服從他的地區,從而擁有整個荷蘭,但在盟約達成之前,他就突然因為感染了天花而死,死的時候僅有二十四歲,他的遺腹子八天後才來到這個世上——這其中很難說有沒有如博斯這樣的黑巫師的手筆。

現在能夠以荷蘭執政說話的就是這位威廉二世的繼承人,年方十九歲的威廉三世,他的母親是查理一世的女兒,也就是說,他是查理二世的外甥,可惜的是這並不能影響到英國與荷蘭之間的關系——因為這位年輕的親王暫時還無法掌握原本屬於奧蘭治家族的權柄,他出生的時候父親就驟然離世,而為了爭奪威廉三世的監護權,也就是所謂的攝政權,他的祖母與母親爆發了前所未有的大戰,他的祖母要以奧蘭治家族繼承人,也就是荷蘭國王的模式來教育威廉三世,而他的母親卻更願意讓他的身邊環繞著足夠多的英國人……這點令許多人感到不滿,後來勃蘭登堡的選帝侯與其夫人(威廉奧蘭治的妹妹)又在議會的授意下插入其中,成為真正的主導人,從此威廉三世的教育權就被轉移到了荷蘭議會手中。

主張共和自治的荷蘭議會對恩人的後裔並不客氣,可以說,與其說是荷蘭是威廉三世的監護人,倒不如說荷蘭是威廉三世的看守,他在成長過程中接觸的每一個人,看過的每一本書,說的每一句話,都要受到嚴密的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