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農夫國王

1627年5月中旬,羅爾斯·溫斯洛普統率的斐真軍團南下出征亞爾夫海姆,旗開得勝,攻克王子港之後就地駐紮休整。

在這一個月的休整期間,溫斯洛普伯爵和他的幕僚們也沒閑著,先後做了兩件在國際輿論界引起廣泛爭議的大事。

第一件事,就是如何處理那兩萬多名戰敗投降的大陸軍官兵。

像查爾斯·蓋茨這樣的高級軍官,即便淪為戰俘也不至於受到虐待,還有希望熬到通過交換戰俘、重獲自由的那一天。

至於他麾下那兩萬多名大陸軍降卒,處境可就不太美妙了。

最初,溫斯洛普伯爵致信斐真內閣,希望將所有戰俘打包裝船送回斐真本土,作為一份獻給喬治三世國王陛下的壽辰賀禮。

然而諾斯首相請示喬治國王過後,回信婉拒了總督閣下的好意,還在信中透露了國王陛下的苦衷。

總體來說,喬治三世是一個平庸、保守而樸實的男人,平生最大的樂趣就是打獵和做農活,生活樸素,不愛擺架子,談不上什麽王者氣質,也沒有多大野心,相比大洋對岸的殖民地,更關心本土農民的生計和家人——尤其是深愛的女兒們——的喜怒哀樂。

這麽一個換個便裝丟在街頭就是一路人大叔的國王陛下,在國內輿論界博得了一個不太好聽卻很貼切的雅號——“農夫喬治”。

還有小道消息宣稱,這位“農夫國王”隨著年歲漸長,精神狀態也出現令人擔憂的症狀,時而多愁善感,時而瘋瘋癲癲,至於是不是真有發瘋的隱患,那就不得而知了。

喬治三世讓諾斯勛爵轉達給溫斯洛普伯爵的這封信,就顯示出這位“日不落帝國”的統治者壓抑糾結的內心世界。

喬治國王首先向溫斯洛普伯爵在殖民地取得的勝利表示祝賀,接著指出並不希望他把兩萬多名戰俘押送回國。

喬治國王坦言自己厭惡這些叛臣賊子,但是要把他們全都按照叛國罪處以死刑的話,又實在於心不忍。

按照陛下本人的意思,不妨借著壽辰國慶的機會,發布一道特赦令,赦免這些反叛的臣民,同時也希望自己的仁慈能夠感化殖民地的叛逆者放下武器,重新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中來。

可惜,國王陛下的打算,沒能得到“鷹派”勢力控制下的斐真議會的支持,還被強硬的議員們批評“幼稚”,“軟弱”!

喬治三世既惱火又無奈,他又不像自己那些被議會流放或者砍頭的祖先那樣,有勇氣豁出去跟議會對著幹,極度憤怒之下抄起雪亮的禦用鐮刀,沖進皇家莊園,親手收割了兩壟麥子!

發泄怒氣過後,喬治三世還是得面對現實,不得不打消初衷,授意溫斯洛普伯爵自行處置戰俘——殺也好,放也好,隨他的便!

反正別送回來,好讓國王陛下落得個耳根清凈,眼不見則心不煩。

這下輪到總督閣下頭疼了。

兩萬多名戰俘,可就是兩萬多張嘴啊……

關在戰俘營裏,每天的吃喝拉撒都是一大筆開銷,對斐真南下兵團本來就很緊張的軍需供應造成了巨大壓力。

溫斯洛普伯爵當然不想白白養著這些戰俘,驅使他們做苦役也不劃算,還得擔心他們逃跑或者暴動。

素有“血腥王子”之名的班尼斯特·溫斯洛普,提議把這些戰俘統統槍斃,一了百了。

這樣倒是省事了,然而太不人道,不僅會激怒殖民地的其它叛黨,促使他們打消僥幸拼死抗爭,還會造成極壞的輿論影響,甚至引起國內反戰派的抗議和彈劾。

溫斯洛普伯爵訓斥了兒子一通,一番精打細算過後,最後決定對戰俘進行分類處理。

總督閣下先把隨軍牧師們召集起來,授意他們去戰俘營招安,運用“辨知謊言”和“誠實之域”之類的神術,檢測降卒,篩選出誠心投降的戰俘,編入仆從部隊。

經過一番篩查,最終成功過關的約有六千多人,占據俘虜總數三分之一。

剩下的戰俘,分批裝上奴隸船,送往位於暴風洋南部的奧特蘭蒂斯島,賣給當地的種植園主,或者土著王公。

溫斯洛普伯爵人脈廣闊,已經聯絡好了買家,這批當成奴隸販賣的戰俘價格非常便宜,也不指望掙錢,能把運費找補回來就行了。

王子港裏不乏“自由之子”的眼線,大批戰俘押送上船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大陸軍總司令喬治·瓦薩的耳朵裏,當然不能坐視不管。

瓦薩將軍連忙致信大陸會議,同時向撤往南方的原自由港“海盜議長”赫勒爾·奔流以及“赫林霍恩號”船長亞倫·格林發出消息,請求他們召集海上的好漢們,設法營救販奴船上的戰俘。

瓦薩將軍的呼籲得到了積極的響應,6月初的一天,“赫林霍恩號”乘著霧氣突然出現在海上,運用“聲東擊西”的戰術引開護航軍艦,其余海盜船乘虛而入,襲擊販奴船,成功解救出一部分戰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