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路線之爭(Ⅱ)

反過來講,大陸軍分兵救援亞爾夫海姆,或許會因此錯過反擊的良機,在戰略上落入被動局面,可至少對南方同胞有個交代,以行動維護了南北兩地的團結。

退一萬步說,哪怕派去救援的部隊頂不了大用,無法改變亞爾夫海姆陷入戰亂、民不聊生的命運,最起碼盡到心意了,可以理直氣壯的說一聲“我們盡力了”,南方同胞縱然心有怨氣,也只能去找斐真侵略者報仇,怪不到大陸軍頭上來。

其實縱觀喬治·瓦薩的軍旅生涯,每逢要求他做出關鍵決策的時刻,總是會顯露出這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為此也招來很多批評的聲音,指責他“保守”、“平庸”、“缺乏魄力”。

這些批評未嘗沒有道理,但是換個角度來想,保守就意味著審慎穩健,平庸意味著沒有擁兵自重的軍閥野心,缺乏魄力表明他不會輕易拿手下官兵的生命去冒險,而恰恰是這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作風,使他在當下成為最適合擔任大陸軍總司令的人選。

喬治·瓦薩傾向於分兵支援王子港,卻又不想引起“北方派”軍官的誤解,懷疑總司令私心太重,偏袒同鄉,不便當眾表態,就給“大陸會議”寫信,以客觀中立的筆調列出拉瓦爾和蓋茨各自主張的兩套方案,請大陸會議的代表們做決策。

從程序上來講,大陸會議是大陸軍的上級機關,軍隊聽從政府的調遣合情合理,瓦薩這麽做,或許有推卸責任之嫌,但是南北兩派都挑不出毛病。

其實瓦薩將軍還有更深一層的考量,這封信還沒寄出去,他就已經猜到結果了。

大陸會議就駐紮在王子港,即便出於自身安全著想,官僚們會作何選擇?

答案顯而易見。

大陸會議第二天就發來回函,明確支持分兵救援的方案,而這正在喬治·瓦薩的預料之中,北方派的軍官再怎麽不情願,也只能把怨言發到大陸會議的文官們身上,到頭來還是得執行政府下達的命令。

透過瓦薩將軍處理這場紛爭的手段,喬安不難看出,總司令閣下的政治智慧遠比他的軍事才能更傑出。

南下支援王子港的決策已經定下來了,接下來的問題是,這支部隊應該由誰來指揮?

大陸會議指定的人選,正是查爾斯·蓋茨將軍。

大陸會議委任蓋茨將軍出任大陸軍南方戰區總司令,不僅因為他出身於亞爾夫海姆,在亞珊帝國屬殖民地時代曾長期擔任亞爾夫海姆的駐軍司令,出身和資歷都最適合出任這一職務,其實還帶有一絲補償的意味。

今年3月下旬,由於受到遠東皇帝羅蘭一世的幹涉,大陸會議未能通過撤換總司令的決議,蓋茨將軍不得不繼續屈居於瓦薩將軍之下,為此深感不平,與瓦薩之間的關系也愈發緊張。

為了安撫蓋茨將軍,同時也是避免大陸軍高層內鬥愈演愈烈,大陸會議讓喬治·瓦薩率領半數部隊留守鍛造谷,緊盯駐守自由港的克林頓兵團;同時任命蓋茨將軍出任大陸軍南方戰區司令官,率領兩萬大軍南下保衛亞爾夫海姆,抵禦溫斯洛普伯爵的遠征軍,看起來是一個兩全其美的決定。

如果蓋茨將軍在南方戰場上擊敗溫斯洛普伯爵,必將超越瓦薩成為大陸軍的最高統帥,遠東皇帝也無話可說。

那麽蓋茨將軍此番領兵南下,前景如何?

至少在當時來看,比喬治·瓦薩在北方的處境好得多。

亞爾夫海姆是查爾斯·蓋茨的故鄉,他對當地的環境與社會都很熟悉,在南方有著廣泛且根深蒂固的民意基礎。

反之,溫斯洛普伯爵卻是勞師遠征,在亞爾夫海姆人生地不熟,很難在這片敵視入侵者的土地上擊敗蓋茨將軍這個“地頭蛇”。

就這樣,溫斯洛普兵團從自由港乘船起航短短兩天後,查爾斯·蓋茨就拿著大陸會議的委任狀,帶領兩萬大軍離開鍛造谷,浩浩蕩蕩南下赴任去了。

……

歷經一周順風順水的航行,4月13日,溫斯洛普兵團在海軍艦炮的掩護下,於彎刀海岸東北部的淺灘地帶登陸,旋即攻占附近一個名為“格林茅斯”的港口小鎮,作為臨時駐軍的基地,然後兵分多路,四處出擊,沿著威爾諾亞東海岸自北向南一路橫掃,所向披靡。

登陸過後短短兩周,斐真南下兵團就攻占了大大小小上百個村鎮,兩萬大軍逼近亞爾夫海姆北部最重要的港口樞紐兼大陸會議的臨時駐地——王子港。

得知溫斯洛普兵團已經迫近到百裏之內,在這劍拔弩張的緊要關頭,大陸會議的代表們見勢不妙,再次使出拿手絕活,熟練地打包行李,搭乘“赫林霍恩號”軍艦流亡到萊頓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