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烽煙再起

王子港之戰的起因,還要從去年冬天說起。

1626年底,溫斯洛普伯爵率部強攻鍛造谷未果,再加上天氣轉冷,風雪交加,被迫帶領部隊撤回自由港駐防。

接下來長達三個多月的漫長冬季,新大陸的烽煙暫時平息,交戰雙方都在休養生息。

在此期間,大陸會議的宣傳和外交工作搞得有聲有色,先後爭取到寇拉斯帝國和迦南王國的公開支持,在國際輿論上贏得了廣泛的同情和聲援。

反觀斐真當局,在外交事務和國際輿論上都明顯落了下風,被扣上了“鎮壓殖民地人民追求獨立解放”的罪名。

什麽叫做“腐朽的帝國主義反動派”?

罵的就是你啊,“日不落帝國”的執政黨!

其實除了這些口誅筆伐,所謂的“國際友人”,為新大陸的革命者提供的實質性幫助是很有限的。

就拿大陸會議的兩個盟國來說,遠東當局只做了兩件事,其一是代理大陸會議發行戰爭債券,其二是用發債募集的資金采購了一批物資,派遣飛艇艦隊送往鍛造谷,為大陸軍提供了緊缺的越冬被服;至於迦南,來新大陸參戰的志願兵倒是不少,然而這可算不上官方援助。

鍛造谷四萬大軍的吃喝拉撒,牲口飼料,這些日常消耗的物資並非來自國外援助,而是依靠亞爾夫海姆同胞提供的補給。

獨立戰爭爆發的第一年,戰事似乎僅限於北方的約頓海姆和米德加德地區,南方亞爾夫海姆人依舊過著太平日子,對北方同胞的支持僅停留在口頭上,甚至還有人借機倒賣物資,跟斐真侵略軍做生意,大發國難財,因此招來很多批評的聲音。

這些批評曾經是合理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局勢的變化,同樣的論調放在現今已經顯得不合時宜。

戰爭初期,南方人的確普遍存有事不關己的心態,對北方同胞的支持很有限,特別是當大陸軍接連戰敗的消息傳到南方,這種南北割裂的情緒達到了頂峰,悲觀的人開始準備舉家遷往舊世界躲避戰火,樂觀的人已經在家裏自制斐真國旗,預備著喜迎王師。

然而當時間來到1626年深秋,巴登戰役的爆發成為改變這一切的轉折點。

“巴登大捷”的消息如同一陣旋風傳遍南方大地,使人們猛然意識到,大陸軍還沒有被打垮,獨立革命還有成功的希望!

領導大陸軍在巴登濕地擊敗斐真正規軍的查爾斯·蓋茨將軍,就是亞爾夫海姆本地人,這下更是成了數百萬南方鄉親心目中的驕傲,爭相傳頌的民族英雄。

受到“巴登大捷”的鼓舞,亞爾夫海姆的種植園主們改變了對大陸軍的看法,認為這支部隊值得扶持,於是當冬季來臨,同樣出身於南方上流社會的納撒尼爾·格林將軍回到故鄉,尋求軍糧供應的時候,種植園主們一改之前的冷淡態度,紛紛慷慨解囊,幫助格林將軍建立起一條從王子港直通鍛造谷的後勤補給線。

正是靠著南方廣大谷物種植園提供的軍糧,源源不斷輸送到鍛造谷,大陸軍將士們才能熬過這個嚴酷的冬天。

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新大陸南方的居民才逐漸被動員起來,意識到這場戰爭並不只是北方同胞的事情,轉而以一種更積極的態度投身於抗擊斐真侵略軍、謀求獨立解放的陣線當中。

這些實實在在的轉變,局外人可以忽視,溫斯洛普伯爵卻不能視而不見,心情也就變得愈發焦慮起來。

顯而易見,戰爭的局勢正朝著不利於斐真的方向轉變。

的確,過去的一整年,大陸軍敗多勝少,表現糟糕,但是大陸軍畢竟是在本土作戰,熟悉當地的環境,廣受民意支持,方便就近補充損失的兵力,隨著南北補給線的打通,在後勤供應上的優勢也如同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

反之,斐真遠征軍雖然在戰場上的表現還算過得去,卻無法彌補勞師遠征帶來的種種弊端。

新大陸的“保王黨”只是少數派,而且集中在城市裏,北方的廣大鄉村則幾乎都是叛軍遊擊隊活動猖獗的地盤。

斐真大軍無法就地獲得充足的補給,食品和武器彈藥主要依賴母國輸送,跨越大洋的補給線太過漫長,屢屢遭到與大陸軍沆瀣一氣的海盜劫掠,戰爭拖得越久,戰線拖得越長,遠征軍後勤壓力就越大,勝利的希望就越渺茫。

想要打破困境,上策是速戰速決,盡快消滅大陸軍主力。

然而喬治·瓦薩和他的幕僚們也不傻,同樣看出天時、地利與人和都在自己這邊,拖得越久就越有利。

四萬大陸軍龜縮在鍛造谷,堅決不給對手發動決戰的機會。

反正我不急,就跟你耗著,就算打不贏你,總有一天也能把你活活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