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西部熱土(Ⅱ)

看完報上刊載的這篇文章,喬安的心情有點復雜。

新大陸好比一個“大熔爐”,來自四面八方的移民,把各自的文化與風俗傳統都帶到這個“大熔爐”當中,任其自由傳播,而本該占據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官方思想——無論是代表帝國的殖民地政府,還是代表國教的培羅教會——相比舊世界的古老帝國與王國而言,都不夠強勢。

在這種多元文化相互沖擊交融的環境裏,由於權威缺位,必然就會有一股力量趁勢崛起,試圖攫取引導民眾輿論的權力——在新大陸東海岸,扮演這一意見領袖角色的,就是新聞出版行業。

新大陸的殖民地政府,大多沒有力量進行嚴格的新聞管制。在這種相對寬松的環境裏,新聞出版業如魚得水,發展迅猛,僅在米德加德地區,每周就有上百份大小報刊出版面市。

這些五花八門的報刊,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具有強烈的政治傾向,哪怕報道同一起事件,也會從各自的立場出發進行解讀,不可能保持真正意義上的理性、客觀和公正。

通過報道來宣傳政見,引導讀者,一向是報界的共識,正所謂“揭露真相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對真相的解讀”。

誰能掌握對公眾事件的解釋權,誰就是這個時代真正的“無冕之王”。

《米德加德論壇報》作為新大陸發行量最大的一份報紙,擁有五位數的長期訂戶,在引導輿論、輸出政見這方面的技巧,可謂爐火純青。

就拿喬安剛才閱讀的那篇文章來說,屁股牢牢坐在了殖民者這邊,以濃墨重彩的筆觸熱情謳歌西進殖民運動,深情贊揚新移民的勤勞淳樸,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來到新大陸,用自己的汗水與智慧開創家園,正在一步一個腳印的實現發財致富的夢想。

這種宣傳有著很強的煽動力,喬安身為殖民者的後代,看完這篇文章都禁不住自心底湧出一股自豪感。

無論父輩早已在新大陸紮根的移民二代、三代,還是剛來到新大陸的新移民,大家雖然來自不同的國家,文化傳統不盡相同,卻有著相同的膚色,同屬於文明世界,都擁有勤勞、勇敢和勇於開拓的美德,都在致力於傳播文明。在這個“大熔爐”裏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假以時日必將融匯成為一個新民族,乃至建立起一個比宗主國更偉大的新國家。

讀者閱讀過後產生的自豪感,很容易就轉化為一種樸素的敵我觀念:我們殖民者是一夥的,應該團結起來共同對抗敵人。

那麽敵人是誰?

一切阻礙殖民運動的勢力都是“我們”共同的敵人,無論荒野中的猛獸,土著原住民,抑或試圖通過立法遏制移民向西擴張的官僚乃至皇帝陛下,統統可以打入敵對的陣營!

誰敢阻止我們占有更多土地,誰想奪走我們手中的“蛋糕”,我們就要聯合起來,打爛他的狗頭!

倘若讀者的思考到此為止,這篇報道就算是達到宣傳目的了。

然而喬安並未就此停止思考。

他清醒的意識到,新聞報道有意回避了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西進殖民運動的“合法性”。

如果去西部拓荒這件事本身是不合法的,是在損害土地合法主人的利益,新聞報道中熱情謳歌的殖民者,本質上不就是一群強盜嗎?

如果“合法性”並不重要,人人奉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誰搶到的土地就歸誰所有,那麽殖民運動無非就是一種倒退到原始社會的野蠻行徑,在西進拓荒過程中被阿薩族原住民殺死的殖民者純屬活該,不值得同情,新聞報道所謂的“傳播文明”從何談起,讀者又有什麽立場與一群強盜共情?

除非人們潛意識裏認同“強盜邏輯”,嘴上卻又不肯承認,這未免太虛偽。

喬安當然知道,現實中的西部殖民運動,與報紙上不吝溢美之詞的正面描述存在很大偏差。

戰前,米德嘉德當局曾公開做出承諾:如果沃爾松格部落協助米德嘉德民兵對抗斐真人,那麽戰爭結束後,殖民地政府將會把黃昏平原西部維穆爾河谷地區的大片土地還給阿薩族人。

然而1622年的戰爭結束後,沃爾松格家族要求米德嘉德政府兌現當初的承諾、歸還領土的時候,時局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

和平帶來的繁榮紅利,刺激地價激增,巨大的升值空間促使人人都渴望掠奪更多土地,由此掀起新一波西進殖民浪潮,而維穆爾河谷的肥沃土地正是殖民拓荒的熱點之一。

威廉·尼克爾斯總督和丹德裏奇·卡斯蒂斯勛爵都主張兌現承諾,將協議規定的土地歸還給阿薩族人,卻遭到多數議員和以本尼迪克特·拉瓦爾男爵為首的軍方將領堅決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