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山下的野菜種植基地忙的熱火朝天,山上,剛摘完一茬木耳,第二茬緊跟著又來了……唐新嵐現在終於相信,為啥沈教授說農大的菌棒是全省最好的了,真的是高產!

而且,要命的是,第二茬木耳出的比頭茬還多!以至於唐新嵐不得不想辦法再多招些人手來幫忙。一開始村裏還有人嫌棄這活兒太累人,林子裏又悶又熱的不肯來,但很快就有“消息靈通人士”聽說,唐新嵐打算把收完幾茬的木耳菌棒免費送給來幫忙的人。

這便宜大夥兒誰能忍住不占?聽說那木耳菌棒用完之後,也就外邊一層不出菌了,掰開之後,裏面還是有菌種的,多薅點菌棒回家掰開自己種,那不是全家一年吃的木耳都不用買了?

報名上山摘木耳的一下子多出來了。

把廢棄不用的菌棒免費送給村裏人做人情,這還真不是唐新嵐大方,而是她已經打算下一季還要種木耳了,既然要繼續用這片林子,那用完的菌棒就要及時清理出去,與其到時候花錢請人挑下山,倒不如索性做個人情,讓稀罕這個的村民自己拿回去倒騰去。

她看過了,這種菌棒自己在網上單買的話,九塊多一個,買上十來個就要一百塊錢了,在農村,節省一點的,一百塊錢夠一家人一個禮拜的生活費了。果然,一聽到她說可以把剩下的菌棒免費送給她們,來幫忙的沒一個嫌棄的——白送的東西誰不要?

唐媽也只是打趣了一句,其實對閨女這種做法還挺贊同的,村裏人際關系就是這樣,你幫我,我幫你,關鍵時候才能抱團。

這邊摘木耳忙的熱火朝天,那邊,唐新嵐也組裝好了設備開始拍視頻。

此時陽光正好,藍天白雲,襯得上唐村這片松樹林愈發的蒼翠好看,唐新嵐先找了一塊空地,拿無人機繞著整個山頭拍了一組航拍鏡頭,然後就開始各種角度開始拍鄉親們采摘木耳的場景,還有菌棒上已經長出來的大大小小的木耳特寫。

隔著鏡頭,網友們是感受不到林子裏的潮濕悶熱的,只能看到一片高大的松樹林,底下還有一些灌木叢,不過最多的卻是厚厚的松針,當初放菌棒的時候,唐新嵐特意叮囑了工人盡量不要動這片松針,因為松針的保溫保濕效果特別好,有這一層松針在,也能保證菌棒能在一個最優質的環境下生長。

而這一切,展現在鏡頭裏的效果,就是一排排菌棒好像是從松針中長出來的一樣,菌棒外層冒出一層層的黑木耳,看著令人格外手癢。

華夏人大概都有一顆野外采摘的心,聽說還有人專程在蘑菇出來的季節飛到雲南去體驗采菌子……等到這段視頻放出去之後,評論區果然有很多熱愛打野的網友嗷嗷叫著想來上唐村幫博主摘木耳,不給工錢也願意。

他們主要是想體驗一下這種黑木耳一薅一大把的快樂啊啊啊!

不過,實際上摘木耳卻是個細致活兒,因為這個菌棒不是一次性的,要連續摘好多茬,直到裏面的菌種用的差不多了,才會停止采收。所以這會兒,來幫忙的嬸娘嫂子們幾乎都是跪坐在地上,先把菌棒頂部按牢了,然後一層一層,小心翼翼地把已經長大的木耳摘下來,留下小的讓它們接著長。

這個活兒非常考驗人的耐性,性子急躁的人是沒辦法做的,因為一旦動作太粗暴,碰掉了菌棒上正在生長的小木耳,那這根菌棒就意味著要減產了。

黑木耳的價格還是很高的,所以當初雇工的時候,唐新嵐就和唐媽說好了,請她去找些手腳利索又穩重細心的嬸娘嫂子們來幫忙,寧可工錢開高一點,也不能要那種急性子的,這也是為什麽這次采收木耳,她沒有在村裏貼招工啟事的原因。

早上七點多進山,一直忙到十一點多,才摘了一小片菌棒,不過,收獲的木耳卻是不少,唐媽吆喝一聲,叫大家先去家裏吃飯,吃完飯歇息一個小時再上山,這會兒太費腰,就這麽跪下去站起來一上午,唐媽已經覺得自己的腰快要斷了。

唐家,帶著作坊幾個嫂子來幫忙的王霜霜已經把午飯做好了。

主食是每人兩個大饅頭,四個肉末豆角餡兒的大包子,樓下堂屋裏擺開了四張大圓桌,每個桌子中間都擺著三盆大菜三碟小菜。大菜是一個豆腐燒肉、一個紅燒魚塊、一個酸菜燒豬血,三碟小菜是唐媽自己做的泡菜、唐新嵐網店裏賣的黴豆腐,還有一大盤腌的糖醋藠頭。

“月紅姐你這也太客氣了!都已經給了工錢了,中午吃點包子鹹菜就行了,怎麽還做這一大桌子菜?”

“就是!咱們都是自家人,下回不要這麽客氣了。”跟唐媽相熟的嬸娘們都覺得她這樣實在是太破費了,原本村裏的規矩就是拿了工錢一般都是不管飯的,可是這次大概是因為紅泥溝那邊的人也要吃飯,唐媽不好意思讓她們單獨回家吃,索性都一起管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