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番外1:看過別買(第2/3頁)

白金團捂著臉,不敢吭聲。三十歲的人了,心裏還是有些委屈。

“愣著做什麽?!拿了老爺的拜帖,咱們去拜訪這奉天縣的縣令。”白忠呵斥著兒子去辦事。

要說這奉天縣裏誰對唐家最了解,除了村子裏的村民外,就要數縣令應禹海了。

父子兩收拾好了,就去拜訪應縣令,詢問唐家的情況。

從縣衙出來了以後,又直奔長安城,找人給唐家設套去了。

而縣令應禹海這一邊,送走了白氏父子,也沒遲疑,就寫了一封信。

裝信封的時候卻變了主意,怕這信萬一沒被唐家人燒掉最後到了左家人手裏給自己惹事,找了師爺過來把信死背過後燒掉了,重新寫了一封讓他帶到李家村唐家。

唐爺爺接到信以後,有些意外。

雖然自從孫子唐瑾考上了童子科狀元郎當了官以後,家裏拜訪的人就越來越多了,只是這縣令寫信卻是第一回 。

拿了信看了以後,唐爺爺奇怪,這信就是個日常問候,也沒有說什麽啊。

這就大大的不對了,他問應禹海的師爺:“縣尊大人還有什麽吩咐嗎?”

秦師爺這才把燒掉的那封信背了一遍,唐爺爺連忙感謝他,最後又把那信交還給了他,並道:“小人一介平民,受不起縣尊寫信問候。”

秦師爺一怔,笑著接過,也不要唐爺爺送的銀子,就出了唐家。

回到了縣衙裏,秦師爺把這事說了,評價道:“這唐大人的祖父雖是一介布衣,卻是心思通透的很。”

縣令應禹海點頭,也才覺得不妥:“這不年不節的,我沒事給他寫信確實不對,被知道了會引人懷疑是不是與縣試有關,更是不妥。他沒把信燒了卻是還給我,更是不得了。”

秦師爺也很贊同:“他燒沒燒了信我們並不知道,把信還給我們卻是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心思的慎密,知道他穩妥可靠,這樣以後再有什麽事我們也敢給唐家報信。”

應禹海沉吟著點頭:“嘴裏傳話畢竟不穩妥,有時一字之差意思就有不同,他這樣行事,便是告訴我們,以後有事就算我寫進了信裏也不怕,他識趣兒的很,會把信還回來,不會給我們添麻煩。”

“言傳身教之下,這唐大人也不會差到哪裏去,難怪連俞大人都對他青眼有加,真是前途無量。”秦師爺也跟著點評。

應禹海點頭,要不是唐瑾救了太子有前途,又得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俞大人的青眼,自己是俞大人這一派得了吩咐要照顧著唐家,他也不想多管閑事去通風報信。

壞左家的事,就是不給漢王面子啊。

漢王那是去年差點就當了皇帝的人啊。

只是……

“這樣看來,左家來查唐家定是有什麽因由。”

秦師爺笑了笑:“這攪合進去了可不好,咱們管他什麽因由,只是不知道。萬一真要有什麽也不關我們的事。”

應禹海便把這事扔過腦,不再想了。

其實唐爺爺並沒有兩人說的這樣想這麽多,他只是真心待人行事小心,覺得信留在唐家不妥當罷了。

他還信的行為,不像應禹海和秦師爺說的那樣腦子裏有清晰的條理,只是憑著處理事務的經驗來做的。

秦師爺走了以後,唐爺爺自己坐在堂屋裏想了一陣,也沒想出來他們唐家跟京城漢王的外公左家有什麽瓜葛。

他把孫子唐瑾和兒子回來時在路上寫的京城事兒的兩本小冊子拿出來翻了翻,也沒見裏邊跟左家有什麽牽扯,就想去問弟弟是不是以前有什麽關系。

他們兄弟兩小時候和父母一起在京城生活過,或許他弟會記得一點他娘以前說過的什麽事。

不過想起他弟媳那性子,覺得這事還是隱秘一點不要被家裏人知道的好。再想著自己的記性也不差,他不記得他弟十有八九也不會記得,也就沒找。

最後,唐爺爺叫來了唐三叔,又詳細的問了一下他在京城裏發生過的事,和冊子上記著的事一比,只有少的沒有多的,也沒聽說有關左家的事兒,就皺著眉。

唐三叔疑惑的問:“爹,出了啥事兒?”

唐爺爺一擡眼,沒好氣的問:“你書都背好了?這次下場能考個童生回來?”

唐三叔心裏立刻緊張了起來,想起他們唐家好不容易“解了咒”,他們兄弟能下場考試了,別說童生了,連縣試能不能過都還不知道,連忙跑去溫書去了。

兇走了二兒子,唐爺爺又叫了剛回來的大兒子唐轉,問起了他陪唐瑾考試時在京裏的見聞,也沒聽說到跟什麽左家有牽扯的地方。

唐轉如此被問,早就猜到家裏有什麽事了,詢問著:“爹,這是出了啥事兒?”

唐爺爺考慮了一下,這才把縣令叫人來報信的事兒說了,唐轉聽了以後也是莫名其妙:“沒跟左家有什麽來往啊,更別說漢王了,左家查我們家幹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