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老李家進城

“改包裝?”

接到李憲電話,來到宅子裏的老朱和朱峰一聽這個新想法,都有點兒摸不著頭腦。

目前邦業白的包裝是由縣玻璃模具廠生產的,目前來說,白酒廠的瓶子是這家玻璃廠的唯一生產任務,訂單是縣裏撮合的,所以供應價格極低。

“沒錯。”

李憲點了點頭,將目前玻璃瓶規格大體相同,而市面上存在大量回收瓶子,讓造假分子的造假難度大大降低,以及產品從外觀上沒有特點等一系列的問題說了。

他準備換陶裝。

現在市面上比較高档的白酒,在外包商其實已經有了更改。一向以陶瓷瓶裝的茅台就不用說了,風頭正勁的低度白酒孔府家,也已經用了350毫升的小壇裝。

但那一般都是高档白酒,十塊錢以下的瓶裝酒,依然以玻璃瓶為主。

而李憲之所以更換陶瓶的想法,並不是突然起意想要效仿高端酒,而是結合了目前邦業地區的條件;

邦業是個窮鄉僻壤,但是俗話說得好,只有窮家沒有窮山,邦業這塊地方也是有點兒東西的。

在二十年多之後,窮的底兒掉的邦業也有兩樣東西能拿得出手;一個是李憲現在住的這處宅子,被翻修後評了個省級文物建築。而另一樣,就是唯一的地方特色產業——邦業陶。

陶這個東西在新石器時代就早已有之,中華的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均有發現。而其中又以屈家嶺文化為最早,足足有六千多年的歷史。

在山東地區,陶文化一直有傳承。而邦業陶,就是在闖關東的時候帶過來的。

說起來,邦業陶跟自家還有些淵源。李憲的姥姥楊淑珍祖籍就是山東的,一手祖傳的制陶手藝一直到晚年都沒扔下。後來朱大山腦出血癱瘓在床,楊淑珍還在陶廠領點兒私活賺些外快。

只是這些民間的工藝不吃香,邦業陶雖然開始是繼承了屈家嶺文化之中滲碳黑陶的古法,但是在建國之後以實用方向為主,生產的是大缸和壇子這一類的容器品。

而後來邦業制陶產業的起色,其實也跟傳承沒關系,主要是仗著當地擁有海量的雲水母,高嶺石和蒙脫石和石英長石組成的砂紙黏土資源造花盆,滿足國內之外搞出口才有了出路。

後來邦業政府倒是想將邦業古陶發展一下,想高端工藝品進軍。只是當時很多的老手藝人都已經去世,養不了家的制陶手藝沒有傳承下來,始終沒有太高的建樹。

扯遠了。

就說現在。

單說做酒類包裝,這個陶瓶還是可以的。

不過在老朱父子二人看來,如果使用這種包裝,勢必會讓酒的成本上升。除了成本這塊,陶瓶的裝箱和運輸也有一定的劣勢。

在強度上,陶肯定是不能和玻璃瓶相比的。

對於二人的顧忌,李憲只能笑而不語——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當即他便讓朱峰前往縣陶土廠聯系。

沒想到的是,朱峰去了陶瓷廠不久,就把人廠長給帶了過來。

現在酒廠的銷量在那兒放著,外包裝的業務可是能養活一個廠子的,可是個大活兒!

陶瓷廠的廠長叫圭長發,說起來也巧,這人就是之前去酒廠鬧事的圭虎的堂叔。

來了之後,圭長發相當客氣。看得出來是對這個業務上了心。

“李老板,你就放心。酒包裝這個業務要是交給我們陶瓷廠,你隨便提要求,我們有困難也得上,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得上!一定能讓你滿意!”

看著圭長發一幅要炸碉堡的樣子,李憲趕緊擺了擺手,笑道:“沒那麽嚴重,我就是想要一款酒瓶子,200毫升左右。怎麽簡單,怎麽成本低就怎麽做,但就一樣。”

他伸出了一根手指,“這個瓶子,必須是一次性的。不可回收二次利用。能做嗎?”

陶瓶倒是好做,事實上古時候的酒有很多都是用陶罐陶瓶裝的,無非就是陶土壓制之後,在內測打層釉罷了。這從技術上來說沒什麽難度。

可是一次性……

圭長發撓了頭,“一次性的沒做過啊!要是不能循環利用,那就只能做一個整體的,做倒是能做出來,關鍵問題是李老板,你們咋往裏灌裝啊?”

李憲一攤手,“術業有專攻,這可就是你們的事情了。”

圭長發面色一苦。

“日娘,這咋整?”

……

就在圭長發回到陶瓷廠將廠裏的所有技術員和老技師都動員起來,研究一次性陶瓶包裝的時候。

兩男一女一行三人,沿著縣城大道到了宅子前。

其中一個剛剛看到那宅子上方,用黑底金字刻漆的“李府”匾額,直接就“嗝”了一聲,穩了好一會兒才沒抽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