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輸定的戰爭(第2/3頁)

章惇,章大目,就是眼珠子大,卻無光。

章惇不信邪,招來李逵再問。

當然直接問肯定是不行的,他還得試探李逵的態度。李逵真要是跟著保守派走,即便有能力,章惇也不會用。這也是為什麽有了之前問李逵志向的話,可李逵呢?

一通胡說八道,根本就是答非所問。

章惇做大佬也不是頭一次,投靠的人多了去了,形形色色的都見過,滑不溜秋的也不少。李逵兩頭都不想下注的想法,立刻被他看透了。

這才有了後來詢問他攻打遼國的策略。

只不過,李逵這廝也長了一張毒舌,比章楶一點也不差。讓章惇準備三十萬副棺材,直接把章惇說的沒了脾氣。反倒是李逵開始審視自己的能力,聽章惇告訴他,章楶說只要死十萬人馬,就能和遼國大戰不輸大宋的國威。也就是說,五五開。大宋死十萬,遼國也不見得就能死八萬。

章楶可以這麽說,反正沒影子的事,他怎麽說都可以。

但李逵可不敢這麽想。他的能力自己很清楚,騎兵指揮三萬人,對手不強的話,能勝。這是在西夏就印證過的結果,不用解釋。但當時西夏的情況是支持梁家的兵馬,士氣低落,且在邊境輸了一場大戰。這樣的情況下取的勝利,和打順風仗有什麽區別。根本就無法判斷李逵的真正實力。

真正硬碰硬的一戰反而是李逵在蘭州城外的騎兵對戰。三千對一萬五,大宋騎兵武裝到牙齒的騎兵,對付青塘幾乎沒有任何防護的輕騎。用碾壓的結果,取的了勝利。這場戰鬥,只能說李逵在戰術上的素養已經達到了一流武將的程度。

但這種才能,對指揮幾十萬人馬一點用都沒有。

但讓李逵去指揮幾十萬人,他捫心自問,自己根本就沒有這個能力。

軍隊數量多了,不僅僅戰術要改變,戰略上的關注點也將發生變法。宋遼邊境,延綿一千多裏,牽扯到兩千萬人口,一百多個城池。這樣的戰爭,根本就不是沖殺能夠解決的。需要在後方,不斷的調動資源,籌備謀劃,給出誘餌,互相試探,最後還是決戰。尤其是大戰籌備,試探,僵持,幾十萬人馬的大戰,不是打一兩天,也不是一兩個月就能結束的。

一年,兩年都有可能。漫長的作戰試探期內,任何失誤都可能被放大,最後成為潰敗大堤的蟻穴,變成一場人間慘劇。神宗事情的永樂城大敗,就是這樣的一種情況。宋軍一開始接連勝利,西夏節節敗退,可就是被西夏抓住了一次戰機,持續了將近一年的大戰,最終卻以超過二十萬的傷亡結束。此戰之後,神宗皇帝聞戰色變,甚至不久之後,病故,多半也和此戰的慘敗有關。

而且最終決戰還可能是騎兵占據主導。

騎兵作戰,李逵懂得真心不是太多。

尤其是大規模的作戰,看的還是主將的勇氣。可是真要是十萬人,二十萬人的大戰,主將的勇氣其實也不起作用。李逵充其量就是能夠指揮三萬以下的騎兵大戰,而且勝率能保持在六七成。之所以沒有破金身,他歸結於運氣。

可幾十萬人的大戰,運氣還有用嗎?

有,作用不大。

尤其是宋軍還有個致命的問題,一對一,宋軍仗著裝備好,還真敢說天下無敵。至少最一流的禁軍是這樣。

五百人一下的交戰,宋軍勝率甚至能夠達到八九成。

一千人,基本上就成了六四開。

三千人,四六。

要是一萬以上,三七、二八、一九都有可能。

原因嘛!

不太好說。大宋指揮級別的軍隊,也就是五百人的士兵和校尉,都是長期訓練的袍澤,有著很強的默契。營級別,也就是三千人的軍隊,就可能是臨時組建的指揮,拼湊起來的營。作戰指揮會有很大問題,但畢竟軍隊不多,算到指揮級別,才六個,主將要是能力強一些,還是能得心應手。

萬人以上的軍。

二十個指揮,營將就已經是殿前直派遣,主將更是沒有作戰權,只有訓練權。或者只有作戰權,卻從來沒有在軍中一天的文官。這樣的戰鬥想要打贏很難。西軍之所以戰鬥力在大宋最強,主要是打破了大宋的這種用兵制度。種諤當年可以指揮八萬人馬,取得數次大捷,都是真來的。

可是河東路,河北東路,河北西路的兵馬,可沒有像西軍這樣,打破原有的指揮系統。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局面還存在。

這樣拼湊起來的幾十萬軍隊,還是面對騎兵作戰,還是以收服燕雲十六州為目的進攻戰略,穩輸。

可章惇還是不想放棄,他要超越王安石,收服青塘,攻打西夏,這些都無法超越。變法更是全盤繼承了王安石的變法思路,只有攻打遼國,收復燕雲十六州,才是他全面超越王安石的機會。都已經做了宰相,如果還沒點理想,他和鹹魚有什麽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