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援軍被圍

“木波鎮?質夫兄,小弟記得前年環慶路在這個地方有過一場大捷。如今故技重施,會不會黨項人會有所提防?”蘇轍皺眉道。

章楶輕松道:“子由多心了,木波鎮乃西北重鎮,在環慶路重要性不比鄜延路的金明寨差,是黨項進兵的必經之路。而且城高墻厚,又有重兵把守。黨項人難以攻克,如今還在我軍手中。最多黨項人留下部分軍隊監視木波鎮的情況,只要我大軍一到,黨項人自然不敵,潰敗只是旦夕之間。”

要是章楶動不動就談戰略,談戰術,蘇轍或許還聽不明白,但要是說一擊必殺,這話蘇轍聽起來就容易多了。如此算來,章楶的贏面很大,成功的可能也很大。但問題是,他來西北明明是準備求援鄜延路的,突然去了環慶路算什麽意思?

這讓蘇轍心裏打鼓起來。

舉棋不定之間,卻有一個悲壯的想法在心頭醞釀。

出京之前,蘇轍就知道這趟是苦差事,但讓他始料未及的是會苦成這樣!

連老交情的章楶都在算計他,這讓蘇轍有種逼入絕境的淒涼。當然,章楶的想法也沒錯,站在大宋的立場上,能夠一口氣吞下西夏七萬大軍,對於西北,乃至大宋來說,都是絕佳的契機。

可要完成這個計劃的代價也很大,一個大學士官階的文官,賭上官場幾十年的一切,用來換取王朝的可憐希望。

按理說,蘇轍這樣的高官,肯定會退縮。

但在宋朝,雖然退縮的人不會少,比如說邢恕、蔡京這樣的人就多半會退縮。但同樣,勇於站出來的文官一樣也不少。即便像是呂大防這樣的保守派高官,真要是到了這個份上,也會站出來,勇於擔當。這不是文人的犯傻,而是千百年來士大夫的責任和氣節。

士大夫精神,才是宋朝文臣光芒四射的原因。

後世有句話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其實並不是說華夏文化斷層了,而是士大夫精神的消亡。崖山之後,再也沒有幾十萬人為了不願做亡國奴,跟著王朝一起跳海殉葬的悲壯之舉了。

蘇軾也好,蘇轍也罷,他們都是對士大夫精神有著強烈信念的文人。

面對兩難的抉擇,蘇轍內心也猶豫了起來,問章楶:“質夫兄,那麽延安府呢?總得給人準備一些援軍吧?什麽也不給,即便環慶路大獲全勝,單鄜延路傷亡慘重,你我任何面對西北六路百姓,如何面對朝堂的聆訊?”

“這個……”

章楶真不想派遣援軍去鄜延路,主要是出於這個援軍很不好派。人多了,他就無兵可用,人少了,不濟事。可按著他的計劃執行,蘇轍就是饒不去的坎。畢竟,蘇轍才是如今陜西六路的欽差大臣,還是副相。為了讓蘇轍來西北,李清臣也是豁出去了,給了一個樞密副使的差遣,還是他主動提出的。

原因很簡單,大宋對於軍隊的控制非常嚴格。即便是宰相,在沒有朝堂允許的情況下,也不能攙和軍隊的事。即便章惇想要參與大宋的軍師戰略部署,必須要有皇帝的任命,‘中書侍郎兼尚書右仆射知兵事’的差遣。最後這‘知兵事’落實了,宰相才可以參加討論軍隊作戰。

但要讓蘇轍來西北,這個樞密副使的差遣不得不給。有了這個差遣,蘇轍才是西北六路的戰區統帥。

也就等於說,自從蘇轍踏上韓城的地界,他就是大宋西北的軍政一把手。甭管章楶在軍事上的成就如何高,都得聽蘇轍的命令。

章楶遲疑了一會兒,還是決定和盤托出:“子由,我手中的人已經不夠了,如果進兵木波鎮,劉延年的三萬人不見得足,如果要分兵增援鄜延路,人少了,不頂用。人多了,環慶路就做不到將七萬黨項軍隊困住的目的。而且……”

說到這裏,章楶停頓了一下,蘇轍追問:“而且什麽?質夫,你我一起共事,就不要有任何的擔憂,一切都以大局為重。”

“而且為兄建議子由不要去增援鄜延路,一來,沒有軍隊可以用;二來,增援鄜延路的大軍即便去了,你我還要去一個人。只要鄜延路的軍民死守堅城,比如敷縣,膚施,鄜州等城,黨項人即便打下了金明寨,最後還得退兵。”章楶的意思不言而喻,讓蘇轍下令,呂惠卿執行。這樣大家都能將發揮西北最大的優勢。

而且在章楶的戰略重心放在環慶路,他自然要親臨前線,去鄜延路的人顯而易見,只能是蘇轍本人了。

在章楶身邊也好,就算是躲在京兆府也罷,蘇轍的安全是不用但心的。畢竟黨項人再人多勢眾,也不可能將陜西六路一口吞下來。但要是蘇轍去了鄜延路的延安府,那裏可是前線了,而且兵少將寡,根本就難以保證蘇轍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