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投靠

李家人分家產,程知節這個外人就坐不下去了了。

他帶著一臉喪氣模樣的公孫勝,有點依依不舍的離開了學士巷。說起來也奇怪,雖說劉葆晟如今是太師,程知節是皇帝賢妃的二姐夫,可真要比較起來,公孫勝還是覺得老李家的沖勁十足,是他一展抱負的理想投靠對象。

李家人如今出頭也就是李逵和李雲。

李逵發展勢頭可能會迅猛一些,但李雲就難說了。武進士在大宋不吃香,武狀元也是如此。

要是沒有在邊塞建功立業的話,李雲在軍中摸爬滾打至少三十年,才有機會當上從五品的都統制,或是二流軍隊的都虞侯。

再往上走,基本上沒有了可能。

除非他能夠屢立奇功,成為軍中赫赫有名的戰將。

但李逵不一樣了,他是文官,三年一考,六年一遷,加上皇帝器重,他這三年一考都可以免了。要不了一年,李逵就不會是如今的從七品了。

這種升遷速度,在很多進士身上都會發生。

李逵的老師周元不在其中……殿試排名太低,連皇帝都不知道有他這麽個人才。

尤其是他的京官身份,如果外放快,半年後安排外放的話,至少是通判。如果時間長一點,出京就是知州。但這種可能幾乎不存在,大宋文官的仕途一般都是有規律可言的。基本上朝廷要重用的文官,會很快就擔任親民官。

也就是管理地方政務的官員。

縣令和通判,都是要經歷的升遷過程。

通判已經是起步很高的待遇了。普通就是縣令,再第一點就是縣丞。朝廷的本意是要讓新科進士知道,民間疾苦,並且學會如何處理最基本的賦稅、徭役、刑律、禮儀等政務,別看一個縣很小,但五臟俱全,六曹設置和朝堂幾乎沒有任何區別。就是做事的人差一點,天高皇帝遠,做起事來自由些。

只不過,因為大宋縣令的空缺有限,吏部在派官的時候,只會給二甲排名靠前的進士派遣縣令官職。其他多半是學官教授,或者太學中的學正之類的官職。這種這正兒八經的職務,成為差遣。拿的俸祿是縣令的俸祿;還有貼職,就像是李逵的直秘閣就是貼職,拿的俸祿是官員補貼。還有文武散官,爵位等,都是可以作為官員俸祿的組成部分。

但真正能管事做事的官職,只有差遣。

就算李逵升官快,但他想要做到知州這一官階,至少是六年之後的事了。

再說知州也不是什麽了不得的官。哪裏不得上太師的地位顯赫?

可公孫勝就是固執的認為,李家人的上升勢頭不可擋。而劉家,已經開始走向了下坡路。最是薄情帝王家,萬一賢妃娘娘在宮中失寵,老劉家也就樓倒墻塌了。但是李氏不會,只要李逵不死,家族興旺就不會被徹底壓制住。

可惜,當初一步走錯,步步錯,要是跟在李逵身邊,少不了又是一番大機緣。

不同於公孫勝的患得患失,呼延灼真的非常滿足於投靠程知節。

程知節再次,也是殿前諸司中的虎翼軍高級將領,而且還是帶兵的主將。雖然一個營三千人,距離他的千軍萬馬差地有點遠。但虎翼軍不是上四軍,是會外派作戰的軍隊。要是呼延家族的底蘊還在,呼延灼絕對看不上虎翼軍的一個營頭,副都指揮使而已。

可如今呼延家族的風光早就樓去人空,需要自己打拼才能重塑當年的輝煌。

呼延灼更傾向於有機會立戰功的虎翼軍,而不是上四軍。畢竟對他來說,上四軍天武、捧日、龍衛、神衛四軍,都是皇帝親軍,也被稱為禦營,只駐京城,不會出京戍邊。在這幾個軍中的武將,除了熬資歷升遷之外,想要出頭就只能靠家世,而他卻指望不上。

虎翼就好了很多,尤其是程知節曾經也誇下豪言,要去西北為陛下征戰。

這最符合呼延灼的心意。

當然,更好的結果是,他還能搭上太師的關系,從而走賢妃路線。

在哪兒做官,不是做官?何必糾結於膝蓋疼不疼呢?

“東主,此人有騰蛇之相,非長久之人!”讓呼延灼沒想到的是,他跟著程知節還沒等到對方招攬,卻受到了小人的攻訐。公孫勝就差指著他的鼻子汙蔑他行為不端。

“小人,絕對的小人,李家人為何不打死這個妖道?”呼延灼吹胡子瞪眼,都快氣暈過去了。

呼延灼還沒有投靠程知節,只是被程知節邀請去家裏喝茶,很明顯的拉攏意圖。可沒曾想,連走回家的這點時間公孫勝都不願等,就直接當著他的面進讒言。此時的公孫勝將之前被李家打了之後,散開的頭發用絲帶一紮,頓時給人一種飄逸信服的氣度。除了嘴角確實有些紅腫之外,側面看去,還是一如既往的道門高人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