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小李探花

讓李逵勝出,或者說讓李逵在紹聖元年的科舉之中脫穎而出,這本來就是章惇的計劃。

可並不是主考官李清臣的計劃。

但這有問題嗎?

一個進士而已,最多也就是進士及第,反正狀元肯定需要皇帝點,只要皇帝不管不顧,死命要點李逵為狀元,別看章惇等人掌控朝堂已經差不多完成了,除了科道和言道之外,所有的核心部門都差不多是變法派任主官。但皇帝真要認準了李逵,章惇等人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再說了,李逵中進士,就算是進士及第,對變法派來說,也一點關系都沒有。

皇帝才親政,之前的小十年,都被太皇太後高氏給圈養了,連在宮裏都沒有幾個親信,更不要說在朝堂了。

李逵出仕,哪怕紹聖元年這一科的所有進士都成了皇帝的親信,等到這批人起來,少說也是十年之後的事了。

到時候,變法派早就穩定了局面,說不定對外開疆擴土,對內修法富民,已經是皇帝都不敢輕易動彈的龐大勢力了。

甭管章惇,還是曾布,還是蔡卞,都不在乎這科進士的歸屬。

唯獨對這科進士有所企圖的李清臣,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這不是什麽立場問題,而是對其他人來說,都是無關緊要的小事。唯獨對李清臣可以培植勢力的契機。但這種事,暗地裏做,沒人說,也沒有人會挑破。

這也是為什麽蘇軾主考,考官都是他自己安排的,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都赫然在列。也沒人說蘇軾安插親信,私授朝廷官職,因為這都是科舉主考官的福利,每一任主考官都是這批進士的座師,大家都在圈子裏按規矩做事。真要是被挑刺了,那麽站出來不滿的人才是真的不懂做人,壞了大家夥的規矩。

正是因為這場科舉,讓蘇軾的弟子遍布天下,成了一方勢力。當然,唯獨蘇軾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成大佬了,成了別人的眼中釘,可他還挺高興,朋友多了不少。

也正因為這場科舉,讓人發現,蘇軾的人格魅力比其他主考官強很多。很多士子被蘇軾舉薦之後,都心甘情願的認蘇軾為老師。而蘇門一時間,也迅速膨脹了起來。於是,蘇軾成了被打壓的對象。但也沒人敢說,蘇軾的弟子太多了,蜀黨勢大這些理由。反倒是一些無關緊要的說詞,讓蘇軾莫名其妙的挨批。因為,蘇軾沒有壞規矩。

真要是放在明面上,就是眾矢之的的局面。

李清臣心裏有怨,也得忍著。

不過,考卷還有很多,還需要評卷。

“這份卷子不錯,頗有見地。”

蔡卞拿出一份卷子,眉飛色舞的高興勁,讓人不看卷子,光看他的表情就知道,這是一張純粹拍馬屁的卷子。當然,不是拍他蔡卞的馬屁,多半是鼓吹王安石的功績的文章。

蘇轍不甘示弱,也拿出一份卷子,給了蔡卞:“文筆斐然,張弛有度,此乃宏文。”

蔡卞剛高興不久,就被蘇轍連番打擊,他手中的卷子,怎麽玩意?通篇竟然說的是,變法之中水土不服。這算是什麽鬼?

哪裏有比通篇吹捧他嶽父王安石的文章看起來讓人舒坦?

“立意不明,辭藻堆砌痕跡明顯,這樣的文章也不過中流而已。”

可說實在的,文章真的不錯,寫文章的人可能更不錯。蔡卞懨懨地走開,決心再找一篇讓人信服的文章出來。

還真讓他給找到了,通篇文章一氣呵成,甚至給人一種準備很久的感覺。尤其是立場明確,支持變法派不說,還指出了變法之中的一些無關大雅的瑕疵。大宋的文臣,不是真聽不進去任何諫言,但唯獨一樣不能忽略,就是立場。

立場決定了對方是自己人,還是敵人。在元祐年之後,這種涇渭分明的立場,甚至比道理更重要。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皇帝的喜好。

皇帝趙煦終於有種給自己網羅小弟的感覺,唯獨有一點不舒服,就是糊名不能拆開。也不是任何時候都不能拆,而是需要評判出前十分卷子的時候,才能拆開。

曾布也不慌不忙的給他拿來了一篇文章,確實讓他有種如飲甘泉的爽利,通篇說什麽小皇帝都沒看,就看到了一句話:“繼先帝之遺志,開太平之盛世!”

趙煦心裏如同小貓爪子撓似的癢癢,恨不得立刻就拆開糊名看看到底是哪位國士,太會說話了。這不就是他十年傀儡皇帝的最強願望嗎?

都說到了他心坎裏去了,這狀元一定要給他。

當然,李逵的分量也很足。作為最早追隨自己的仔,李逵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實際上,趙煦知道李逵這個人,至少已經有快兩年了。

宣仁太後崇尚節儉,她老人家的孫子即便不想摳摳搜搜地過日子,也被逼著過了七八年苦日子,哪怕趙煦是皇帝也不能免除。這種憋屈了好幾年積攢下來的苦悶,一下子遇到了李逵就迎刃而解了,這份感激,趙煦是說什麽也不會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