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簡單粗暴(第2/3頁)

李逵終於開始說自己的策略:“學生以為,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臣這《治平策》所談及的問題,自然可以用百姓的遷徙來解決。學生認為,中原百姓聚集,人口眾多,但中原土地有限。有道是,蘇杭熟,天下足,我朝勵精圖治,為何不能再選一水土肥美,地勢平緩之地,開創我大宋第二個蘇杭呢?”

李逵當然知道兩湖的重要性,明清時期,就有兩湖熟,天下熟的說法,再也不說蘇杭。但問題是,如今是大宋。開發一個十萬平方公裏的糧倉,耗費一兩百年都很正常。他一個還沒有當官的平頭百姓,怎麽就知道兩湖可以耕種的農田會很多呢?

輿圖,可是國家最高機密好不好,是軍事秘密。等閑人根本就看不到,就連官員想看,都需要備案。不像是後世的地理課,隨隨便便就把地圖給拿出來了。

大宋有些閉塞地區的百姓,跑出去幾個縣,連自己家在哪裏都說不清楚。

李逵雖有走南闖北的經驗,但也不足以說明江漢平原有多大,可以養活多少百姓。洞庭湖周邊又能養活多少百姓。

這根本就不該是他一個還沒做官的士子該知道的事。

就算是做官了,他也不該知道。除非他在和輿圖有關聯的部門任職。比如說兵部,或者三司使之類的衙門。

不過,李逵的話給趙煦提了個醒,皇帝似乎被說動了,扭頭看向章惇。要論對大宋疆土的熟悉,朝堂上真沒幾個比得上章惇。這位帶兵南征北戰過,也做過三司使,地方上的履歷也非常豐富,就見章惇閉著眼睛想了想,頷首道:“似乎兩湖路可以試一試,只不過太慢。”

張商英傻了,他原本以為章惇會跳出來大罵李逵胡說八道呢?

沒想到自家大佬投敵了,這比當年王安石欺負他更讓人絕望啊!

李逵並沒有結束話題,接著道:“陛下,諸位大人,學生第二個遷徙,也就是中策,就是將大宋百姓不斷向南洋遷徙,在呂宋,占城,等地聚集在港口周圍,乃至匯聚成城市。只要人數夠多,我天朝就有派兵保護僑民的理由……”

他原本想要說殖民來著,可大宋不興這一套,誰要說殖民就必然血腥無道,窮兵黷武之類的一堆高帽子丟過來。這是要被所有士子的唾沫星子淹死的局面。所以,李逵在心頭權衡之後,開始換了一個相對能接受的詞:“至此,我大宋王化南洋土人,且南洋地域廣闊,只要時機得當,二十年數百萬人不成問題。”

“這……”

李逵雖說的是王化,但意思還是那個意思。占領港口,然後以港口為中心一點點的往外推,這哪裏是王化,這是蠶食好不好?

“這是中策,最穩妥的策略。只要我大宋的百姓一直往南洋遷移,占領數十個港口之後,南海既成我大宋後院之池塘矣。”

心動不?

反正別人不知道,趙煦就很激動,鼻子都紅了那種。他感覺到自己身體裏的熱血仿佛要沸騰一般,開疆拓土,這才是個偉大的皇帝該建立的功勛。他恨自己的皇奶奶宣仁太後高氏,不僅僅是大宋在高氏的主持下,他老爹神宗皇帝的變法付之東流;也不僅僅是高氏,還有元佑黨人不重視他;更重要的是,高氏將神宗皇帝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打下的河湟之地給丟了。

也就是說,神宗皇帝一輩子的戰功,在高氏手裏化為烏有,趙煦要為自己的親爹鳴不平。

“接下來就是第三策,西北數路,州二三十,百姓才幾百萬,全賴西北兵事不利,番邦霍亂。此乃我大宋心腹之患也,滅西夏,將我百姓遷徙到興慶府未嘗不可?”

“西夏,你一個書生……”

張商英覺得李逵有點癡人說夢,他一個還沒當官的書生,還敢說滅西夏?當然,張商英也知道李逵這廝看著都不像是書生,尤其外界傳聞,李逵打遍禦拳館無敵手,最後禦拳館館主周侗不得已認了李逵為師弟。

當然,這些都是傳言,當不了真。

不過,張商英覺得李逵要是去了西北,也沒什麽,至少眼不見心不煩。

章惇本來就有滅西夏的心思,主要是他先想把保守派都摁死了,在想辦法滅西夏。普通的戰爭,對於大宋來說,年年打。規模在幾千,上萬人的廝殺,已經見怪不怪了。但是滅國戰,朝廷需要準備籌措的糧餉和軍隊,將是一筆天文數字。

如今的大宋,恐怕需要縮衣減食十年才能拿得出來這筆天文數字的物資。

這還需要沒有天災人禍的情況下。

不過李逵並不滿足於西夏,而是大言不慚的說:“西夏不過是其中一個目標,也可以是大理國,當然也能是遼國,咱們可以將百姓遷徙到這些地方,減少我中原腹地人口太多的困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