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一年之後

一年後,揚州。

說起來也很奇怪,章惇一躍從沂州知州的位子上順利入京,拿回屬於自己的所有政治資本。從知州變宰相,在他這裏,僅僅只需要一道詔書。

得虧是蘇軾對章惇認慫了。

看看原先的舊黨,貶去梓州路,荊湖北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都是大宋最為偏僻的山高水遠之地,路途遙遠不說,還有瘴氣之毒,簡直要人命的地方。還變著方的折騰人,往往還沒有上任,朝廷的詔書就又下來,換地方了。之前欺負的章惇沒脾氣的舊黨大員們,已經在路上跑了大半年了,一個都沒有安頓下來。年老體衰的還死了幾個。

章惇也是把舊黨用在他身上的手段,一件不落的用到了曾經施展軟暴力的對手身上。

朝堂上,曾經有學士官職的舊黨之人,已經被清空了。

唯一還留下來的就是蘇軾。

當然蘇軾也沒有去京城,他似乎被章惇給遺忘了,在揚州已經待了快一年,也沒有人告訴他要讓他挪地方的風聲。

其實蘇軾也被嚇傻了,他倒不是害怕丟官,而是被章惇的手段給嚇沒底氣了。別人當官,多少能有點余財。像呂大防等人,更是關中豪門,幾千裏的路費不會要他們的命,這筆錢拿出來,眼睛不帶眨一下的輕松。但蘇軾就不一樣了,他的存款從來就沒有超過一百貫,這是個憂傷的數字。

貶謫雖然薪俸照發,但也要到了任上才能拿。路上是沒錢可以領取薪俸的,加上雇人雇船雇車馬,哪樣不要花錢?

蘇軾發現自己的存款在最節省的狀況下只夠被貶謫三個月的路費,就有告罄的危險。

路上沒錢的日子怎麽過?

騙吃騙喝。

蘇軾當年在常州就是這樣,沒錢了,只能寫奏章告訴朝廷,路費沒有了,讓我籌備些好上路。當時他在常州就住了小半年。如今,那些被貶謫的官員已經在路上輾轉了大半年,這得多少錢填補這個大窟窿?

想起這可怕的結果,他心有余悸。

於是蘇家人對李逵多了一份感激,要不是當初李逵勸蘇軾認慫,說不定,龐大的貶謫大軍之中,就有他蘇軾的一個位子。連帶著揚州通判晁補之對李逵這個師侄有著莫名的感激。托老師蘇軾的福,他似乎也被章惇遺忘了。

當初,他發現老師在京城不受待見,憤然離京,不願意在京城做官,請求外調。才有了揚州通判的官職。雖說,他當初上奏的理由是京官錢太少,想要個錢多的官職。這才從秘書省出來,來到了揚州。其實這點錢對他來說無所謂。

晁家是世代官宦,北宋初年就有高官,延續了一百多年的地方豪門,在地方上也是數一數二的鄉紳大戶,根本就不在乎這點俸祿。

主要是在京城做官不開心,想換個心情。

要是蘇軾被章惇惦記上的話,他這個弟子恐怕也逃不掉。不僅他要倒黴,連帶著在京城的黃庭堅也要倒黴。

如今大家都好好的,雖然沒有升官,但至少沒有被章惇折騰的死去活來。都是快五十歲的老頭子了,受不了旅途的折磨。真要是他在路上被貶謫一年半載,估計也不會榮歸故裏了,直接是棺材到家算了。

有了這份恩情,晁補之對李逵也是另眼相看。

李逵和李雲也安心在揚州住下來了,安心讀書。揚州轄連通江淮的運河,地理位置重要,商業繁榮,潁州真比不上。尤其是揚州因為有大量的駐軍,地方上宵小幾乎絕跡。這讓李逵想要出門折騰一番的可能也被堵死了。

這日,李逵匆匆來到衙門遠遠看到了師伯晁補之,追問:“師伯,最近有京城來的信嗎?”

晁補之雖覺得李逵是個可造之材,屬於愛屋及烏的原因。但是卻對李逵的做法有點摸不著頭腦,李逵似乎熱衷於和他大師兄黃庭堅寫信。

一開始,他也納悶。

李逵完全和黃庭堅聊不起來啊!

黃庭堅的才學雖比不上蘇軾,也不差多少。在蘇門之中,也是弟子之中最為出彩的一杆大旗。甚至還有人尊稱蘇軾和黃庭堅為‘蘇黃’,顯然這對亦師亦友的師徒的才華,是被世人廣泛認可的。

就李逵的水平,根本和黃庭堅說不上話。

可奇怪的是,大師兄和李逵往來的信還挺多,甚至有時候會有包裹。

好奇心作祟之下,晁補之偷偷趁著李逵看信的時候瞄上兩眼,看多了,就覺察出味來了。這幫小子似乎不務正業。

為什麽黃庭堅送來的都是仁宗和神宗時期的科舉策論?

難不成?

心裏有了這麽個猜測之後,晁補之也被自己的猜測嚇出了一身冷汗。

早就知道李逵這小子看是忠厚老實……也不對,耿直吧!這個詞多少沾邊。但實際上是一肚子花花腸子,鬼靈鬼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