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千古風流人物(下)(第2/2頁)

“蘇公,這竹筒,可能用?”

一個光著膀子的少年,見蘇軾與兩位訪客似是處於交談的間隙,才怯怯地走近探問。

蘇軾回過神來,像祖父耐心教導孫兒般,指著手中竹筒,與那少年道:“如此甚好,你同他們說,每節竹子上,都開這樣一個小孔,榫頭做得細致些,務必帶有竹帽,屆時查勘哪一根竹節堵了,擰開竹帽即可。”

少年聚精會神地聽完,恭敬接過竹筒,轉身往瀑布下小跑過去。

邵清望了一眼彼處情形,向蘇軾道:“蘇公,這是,將山上泉水引入山下城中?”

蘇軾頷首:“正是。東江與海相接,海潮倒灌,惠州、廣州城中河渠的水皆苦鹹不堪,大富人家,自可雇得起力夫上山取泉水,窮苦老弱者卻如何能做得到?去歲老夫與廣州太守王敏仲去信,請他在山上鑿石蓄水、接駁竹管,引水下山。今歲王太守來信,告知老夫,此事已成,還在信中將賬算得清清楚楚,人工、物料折成銀錢,最後不到四百貫。”

說到此處,蘇軾眼中盡現喜色:“不到四百貫呐,我大宋宰臣一個月的月俸,就能令大半城的布衣飲上凈水。惠州比廣州小上許多,在惠州引水,老夫與詹知州估摸一番,頂好兩百貫裏能打住。”

姚歡了然。

原來這山上如火如荼開展的,是惠州的自來水工程。

她想起上輩子遊杭州,不僅看過那條因蘇軾而命名的西湖蘇堤,還知道了蘇軾在杭州為民眾打過許多水井,讓百姓不必去喝錢塘江鹹潮倒灌時的西湖苦水。

在宋時,城中打井,與引泉下山一樣,普通民眾個人無法負擔,須依靠政府出面才能完成。

姚歡遂笑道:“蘇公在杭州圍堤打井,在惠州接管引泉,直如水利工程師一般。”

見到蘇軾,姚歡的現代語匯,張口就來,仿佛眼前這位功夫熊貓似的老者,天然地就能接受一切新奇事物。

“哦?水、利、工、程、師?”

蘇軾咂摸著這五個字。

“就是,比如戰國時的李冰。”

姚歡道。

蘇軾爽朗一笑:“孩子,你過譽了,老夫怎能與李冰比得。你方才說,你外祖家,乃沈存中(沈括)族人?唔,老沈,那才是個文能提筆著文、武能領兵鎮邊、工能煉鹽治水、醫能問診開方的百通大家。不曉得如今,他是不是在上頭,將玉皇大帝的宮閣裏,也折騰出了什麽新機關出來。”

姚歡聞言,心頭再次一松。

果然,蘇軾與沈括,是友非敵。

蘇軾看看近午的日頭,問一旁的王琦:“此番上山,詹知州讓你帶了幾壇?”

王參軍咧嘴:“四壇,學士省著些喝。”

蘇軾道:“有勞參軍,把酒拿去給民夫們都分了,老夫留一碗即可。今日有貴客來,好酒,不是用來痛飲的,是用來烹肉的。”

他的目光又轉向姚歡:“姚娘子,令姨母對仲豫的幫襯,仲豫兩年前就在家信中說與我知。今日,老夫炊幾道拿手菜,聊表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