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新天新海

三年間, 日新月異,暗潮叠起。

宋潛機耕耘千渠,埋頭田間, 不知流年匆匆。

孟河澤找到他時, 他正在四季棚裏澆春白菜。

繼培育優種的“種子田”之後,宋潛機搭建的四季棚也在千渠郡逐步推廣。

紗帳內土地以陣法保持溫度,以改良版聚光符控制光照,千渠人在寒冷枯燥的冬季也能吃上新鮮蔬菜,不再靠腌菜挨過一冬。

青碧菜葉掛上水滴, 脆生生、鮮嫩嫩, 像剛出土的水種翡翠, 宋潛機忍不住表揚:“最近不錯, 繼續努力!”

白菜懶得理他,懶洋洋照著聚光符的金光。

孟河澤以為他誇自己,當即精神煥發:“好的師兄!千渠書館館長的人選,有眉目了!”

宋潛機怔了怔,才想起這回事。

麥田界域中的“打工魂”為了積攢分數,日夜不休默寫典籍、道書。

亡魂們日常聊天互相探討, 印證所學,不僅補全了一些失傳多年的古冊, 還將舊功法弊病剔除, 改良出新功法。

經過三年日積月累,千渠書館所收典籍,已經比華微宗藏書樓中更完備、更先進。

從前價值萬金、需要外門弟子賣命才能借閱的珍貴典籍, 經過開版印刷, 變成書架上的普通書。

修煉和學習的門檻不再高不可及。在千渠, 就算沒有靈根, 也要進學堂習字明理。

有了書,還得有人教書、有人管書。

但千渠已無專人可用。孟河澤接管獵隊和城防隊,紀辰管所有陣法,徐看山和邱大成管錢糧商路、戶籍房舍,周小蕓和紀星管醫館和衛生、司農劉木匠帶著材料在各村幫人搭棚,司工鐵三牛忙於建大橋和水庫……每人手中總有兩三件事,抽不開身。

一年前,宋潛機發下告示,招聘教書先生和書館館長,待遇從優。

天下讀書人、書畫愛好者聞風而至。一半為千渠豐富的藏書,一半為親眼看見宋潛機真跡。

登聞大會後,書聖閉門絕客,不再提筆、不再品評後輩書畫。“英雄帖”因此被稱為“最後的好字”,近年無人超越。

每天都有符修湊在天城廣場上,仰望“畝產千斤”的牌匾,臨空描畫,揣摩運筆,雙目失焦,似神魂出竅。

宋潛機流傳在千渠的真跡雖多,卻無詩詞,更無歌賦。

大多是“土豆、圓白菜、麥苗、玉米”之流,兼有“紫藤、玉蘭、杜鵑、鳳仙花”等花名。

其中有篇《勸學》,為勸不願進學識字的邊陲村落少年入學而寫,大意是“磨刀不誤砍柴工,讀完學堂再務農”,勸人先識數會算,認字明理,掌握基礎農業知識。

全篇寥寥百字,簡單易懂,情理兼備。字形毫無花俏,筆力質樸紮實,結構大巧若拙。

許多讀書人臨帖有感,奔赴千渠。

文人一多,常開文會,鬥書寫詩,留下許多見證千渠發展的詩篇。詩賦廣為流傳,又吸引更多人來到千渠。

孟河澤怕踩壞菜苗,小心地縮在垅上:“此人年方三十,雖修為普通,但博覽群書,對各類典籍各家功法如數家珍,且脾氣溫和,對小弟子的提問很有耐心,擅長整理、打掃、收納,經一年觀察,同期的教書先生中,數他最適合當館長。”

宋潛機又舀了一瓢水:“那就選他。”

他答得隨意,孟河澤卻猶豫:“我一提,師兄立刻答應,不太合適吧。說不定他有什麽大問題,只是我沒看出來……館長一職幹系重大,要不我們再等等,再考察一段時間?”

“我去見見此人。”宋潛機笑了笑,“是否合適,由我自己決定,好嗎?”

他隱約猜到孟河澤顧慮什麽。無非是三年前走後門招管家的事。

“好、太好了!”孟河澤終於松了一口氣,“咱們走!”

“不急。”宋潛機說,“我先澆完這邊,擡腳。”

……

千渠書館由司工鐵三牛設計,三座館相連,每館三層,館內三條路。

一條盤旋而上的樓梯,一條平緩的斜坡、一座人力手搖升降機,方便各類人群。

孟河澤引宋潛機上樓,在三層找到伏案寫卷冊,為書籍編條目的青年人。

“這位是祝憑先生。”孟河澤道。

青年穿著長衫,氣質儒雅,不疾不徐地擱筆,從容站起身:“宋仙官,久仰。”

“祝先生好,來了千渠還習慣嗎?”宋潛機默念他名字,細看他面容,總覺得十分面熟,又印象模糊。

三人寒暄片刻,祝憑猜到他們為何而來,明白這是一場面談考試,自然有些緊張。

孟河澤心想我緊張什麽,帶衛平走後門的事已經過去三年了。況且今天也不算走後門。

宋潛機翻看祝憑的工作筆記,聽他講書籍分類法、索引法,還有對千渠學堂的建議,覺得此人確實細心聰慧,而且筆跡莫名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