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遷都之議

蘇大為心中微動:“大兄,你怎麽對這個感興趣?”

狄仁傑手撫著頷下黑須,目光四下看了一眼。

此時兩人正立在通往都督府官署的道中。

四下無人。

路邊的綠植剛吐新芽,帶著些許春意。

狄仁傑一雙帶著沉穩的眸子重新落回蘇大為身上:“阿彌,難道你就不曾想過。”

“想過什麽?”

蘇大為反問。

誰知狄仁傑卻沒繼續說下去,搖了搖頭:“算了,不談這個,還是快點去官署吧,王都督應該等得急了。”

蘇大為跟著狄仁傑向劍閣都督府公署走去,心裏充滿了疑問。

狄仁傑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想問他究竟發什麽了甚麽事,但他卻閉口不談。

難道是為了遷都之事?

據蘇大為知道的那個歷史,遷都不太可能,那要到武周朝,武媚娘才會將政治中心轉到洛陽。

話雖如此,保不準因為蝴蝶效應,事情又會起什麽變化?

不過這與自己,與狄仁傑貌似關系不大。

自有朝中諸公去操心。

兩人一前一後,踏入都督府。

首先入眼的是寬敞的大殿,擺設素凈,透著一股雅致。

特別是在對門的壁上,以飛白體龍飛鳳舞題了首詩,乃是東漢蔡邕所作。

“練余心兮浸太清。滌穢濁兮存正靈。和液暢兮神氣寧。情志泊兮心亭亭。”

都督王西嶽出自晉陽王氏,也算是文人一脈。

最喜蔡邕的飛白書法,平日與友人交談,也會常提起蔡邕的詩作。

不過若以為此公只是文士便錯了。

王西嶽身兼劍閣都督與州刺史,在蜀地經營七載,手腕頗為了得。

令蘇大為印象深刻的是,當年朝廷大軍征吐蕃,十余萬府兵從蜀地過,沿路被劍閣都督府安排得明明白白,後勤供應流暢無阻。

要知道這可是山高路險的蜀地。

能做到這一點,可見王西嶽的能力。

而且吐蕃向著吐谷渾至蜀地一線擴張那些年,蜀中居然能保持大體平靜。

王西嶽功不可沒。

若非這幾年天災頻頻,蜀地接連遇到地陷、山崩、洪災、蝗災,又發生疫毒之事。

王西嶽現在的日子應該會好過不少。

“見過都督。”狄仁傑見禮的聲音,將蘇大為的思緒拉回現實。

向著寫滿飛白詩的壁下看去,看到那張槐木桌案上,有一名中年文士,正提筆疾書。

他的臉頰削瘦,鼻梁高挺。

長眉微微低垂,雙眸神光內斂。

執筆的手特別穩。

哪怕狄仁傑出聲,依然沒有打斷他的書寫。

直到一氣寫完手裏的公文,這才長出了一口氣,將毛筆擱下,向狄仁傑點點頭,又向蘇大為看過來。

“見過王都督。”

蘇大為依樣見禮。

“黃安縣令總算來了。”

王西嶽眉梢揚起,臉上瞬時露出笑意。

他的笑很有特點,先是眉梢上揚,接著是兩眼微微眯起,然後帶動鼻子,帶著嘴角一起上揚。

鼻翼兩邊隨之擠出笑紋。

讓人看了覺得特別和藹可親。

“都督客氣了。”

蘇大為見王西嶽有起身相迎的意思,忙上前幾步,走到桌案前:“都督不必多禮,今天召見不知是……”

王西嶽顯然也沒有真正起身的意思,屁股往下挪了挪,拈須笑道:“蘇縣令快人快語,實不相瞞,確實有一件事。”

在他說話的時候,蘇大為注意到,在殿中還侍立著一些人。

分別是都督府的署官。

有掌文書的,有掌緝盜的,有掌錢糧器物的,有管農事的。

看上去,在蘇大為來之前,王西嶽與這些官員正在議事。

狄仁傑向蘇大為遞了個眼色,徑自走到一側站入署官行列中。

都督府有自己的一套行政機構。

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而且在唐時,常將管軍的都督與管民的刺史合二為一,權力更大。

只不過還缺了“假節”這一項,所以仍是流官,做不得“土皇帝”。

“蘇縣令,你看如何?”

王西嶽柔和而富有磁性的嗓音,令蘇大為愣了一下,他略有些尷尬的抱拳道:“王都督剛才說的什麽,能否再說一遍?”

這話說出來,立刻惹惱了旁邊站著的一名官員。

乃是都督府中司馬,名許穆之。

此人身高七尺余,雙眉濃黑,雙眼炯炯有神,唇上生著一圈虬髯。

雙肩雄闊,神情彪悍。

他向蘇大為冷冷道:“都督與你說話,你卻心神不定,蘇縣令未免有些失禮。”

隨著他的聲音,站在他身邊的一些官吏,錄事參軍、司功、司倉等官員,一齊向蘇大為看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