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螢火不溫風(第2/3頁)

誠然,李治不是太宗那樣的天可汗。

他是天皇。

他走得比太宗皇帝更遠。

隨之而來的,是膨脹。

如今的天皇大帝李治,已經與過去不同了。

這一點,通過往來的信件,還有一件件大唐內發生的消息、故事,傳遍天下。

“聽聞陛下泰山封禪時,禮部侍郎蕭長敬因一句用語不當,被陛下當眾奪職去官,有官員替蕭長敬求情,陛下不但沒有寬宥,反而將求情之人,連貶三級。

還言,再有人敢為蕭長敬求情者,貶去嶺南。”

“呵呵,這件事你也聽說了?”

安文生摸著下巴,細長的眼眸微微張開:“陛下如今的功業太大了,疆土已經超過了太宗皇帝時。”

“一個人的功業,並非只看疆土,還要看治下百姓。”

蘇大為道:“如今……”

“慎言。”

李博在一旁忙插話道:“總管,此非為人臣所能議論的,就此打住吧。”

蘇大為看了他一眼,沉默了片刻才緩緩點頭:“好。”

許多話,在心中不吐不快。

變化是現在呈現的,但並非是今日才產生的。

早在征完高句麗,回長安時,蘇大為曾為麾下健兒,為府兵待遇,向李治提過建言,希望將將士的封賞及時發放,還有種種兵制的疑問。

結果當堂遭到李義府等人的反駁。

斥他不懂朝堂大局。

當時蘇大為只有唯唯而已。

但是現在看,也許,從那時起,李治的心態已經起了變化。

畢竟,太宗皇帝都沒能征服的高句麗,在他手上被滅國了。

結束了自隋末以來,中原王朝在東方最強大的敵人。

設身處地去想。

若有人能將兩個朝代,兩代帝王未完成的事,在自己手上辦成了,豈能不豪情萬丈,生出一種宿命感,一種“天命在我、歷史終結者”的豪邁?

這帶來的副作用便是,把所有的事,都看得簡單,視為理所當然。

真當自己口含天憲,言出法隨。

說出來的話,便一定能辦到。

就如這次征吐蕃,李治大手一揮,拔十萬府兵遠征。

封蘇定方為邏些道大總管。

蘇大為前總管。

就這麽一句話,就要滅亡雪域高原上第一大帝國。

絲毫沒有考慮吐蕃的國力,高原的環境,還有諸多困難。

雖然現在蘇大為真的把唐軍帶上了高原,甚至兵臨邏些城。

但這是一個意外。

蘇大為自己清楚,若按原本的歷史,大唐會在遼東拖延更久的時間,耗盡大唐元氣。

真正發兵對付吐蕃,要到多年後的大非川之戰。

而那一仗的敗亡,正是大唐府兵由盛轉衰的象征。

但是在這個位面,蘇大為這只小小的蝴蝶扇動翅膀,許多事情都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遼東戰事比原本歷史更快結束。

而由於蘇大為任熊津都督時,順手打下了倭島,威脅新羅後方。

又對新羅王金法敏多番敲打。

致使目前唐軍還穩穩的釘在遼東地界上。

連熊津都督府,也在劉仁軌的統馭下,保持對百濟和新羅的威懾。

致使新羅人,無法按原歷史那樣,煽動百濟及高句麗的復國運動,耗死唐軍。

但這些,都是意外。

按原本歷史,唐軍會遲數年才騰出手來,還是被新羅人逼著吐出百濟與部份高句麗疆土,匆匆西歸。

但是在這個位面,唐軍更早的結束了遼東戰爭。

而且也沒有為高句麗和百濟的反叛而疲於奔命。

歷史上的石堡城,此時還在唐軍手中。

西域諸國,並沒有被吐蕃煽動大規模的反叛。

換句話說,歷史上大非川之戰,唐軍面對的是一個完全整合和消化了吐谷渾,一個真正強大的高原帝國。

而現在唐軍面對的,卻是一個剛剛吞並吐谷渾,還在初生期的吐蕃帝國。

未來它很厲害,但現在,它還沒有到自己的國力巔峰。

就算如此。

面對海拔五六千米,派來自中原的折沖府兵來征討吐蕃。

還是僅用十萬人的規模。

依舊是很不靠譜的事。

要知當年李治在征百濟時,跨海遠征,一次就出動了十萬軍隊。

難不成,堂堂吐蕃帝國,還不如一個小小的百濟?

大意了,天皇陛下實在是大意了。

太輕視吐蕃了。

若非蘇大為與蘇定方謀劃成功。

只要有一場失敗,就會將唐軍拖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若來一場像歷史上“大非川之敗”那樣的敗仗。

唐軍威懾西域的武德,還有對河西,對吐谷渾各胡族的威壓,只怕都會發生動搖。

但這一切,顯然不是天皇大帝所去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