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亂

龍朔二年,十一月,大唐再次發起對高句麗的進攻。

從時間上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時機窗口。

遼東酷寒,時值隆冬,對唐軍將士將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但從歷史上看,這樣的時間發起戰爭,對李治朝似乎並不是什麽大問題。

早在顯慶五年十二月,李治便曾派契苾何力、蘇定方、劉伯英、程名振率軍分道進攻高句麗。

在龍朔元年,朝廷還募河南北、淮南六十七州兵,得四萬四千馀人,前往平壤、鏤方行營。

以鴻臚卿蕭嗣業為夫馀道行軍總管,率領回紇等諸部兵前往平壤。

要照這麽看的話,今年打高句麗,時間還提前了一個月,對唐軍將士是極大的利好消息。

甚至李治詔書裏的意思,頗有打進平壤城過元節的味道。

換後世的話說,便是打破高句麗,去高句麗都城平壤過年。

對此,唐軍上面的將領雖然不敢明言,但中下層的士卒已經是怨聲載道了。

別說十一月,就算是十月,在遼東這白山黑水間,也可能突然降溫,湖面冰結,把人手指凍掉都可能。

就這種情況還用兵。

真當大唐府兵都是鐵打的,不是血肉之軀?

為此,蘇大為私下找李勣問過,得到的消息是,李治不想耽誤農時,算了算,這個時間進兵對農業損耗最小。

損耗最小……

蘇大為不記得當時自己是什麽樣驚奇的表情。

但是回自己大營後,身邊的將領都差點罵出來。

特別是基層出身的那些中下層將領,他們本身就是小地主,小農戶,家裏有田產,不服兵役時,也會回家幹農活,自然是清楚其中的門道。

朝廷這次算得也太精明了。

的確是不影響農時。

可問題是,影響遠征遼東將士的士氣啊。

這麽冷的天,鬼願意打仗。

再說現在打仗都沒賞賜,幹這賣命的玩意,圖啥啊。

打贏了都沒賞,更別提戰死的人了。

以前朝廷還派專人慰問,還給極高的禮遇,還有撫恤。

現在屁都沒有。

蘇大為也為此事,向此次行軍大總管李勣極力爭取。

得到的結果是,李勣什麽多的話也沒說,也沒給承諾,只是使了個眼色,告訴蘇大為:“這是上令,不可違也,可效法老夫舊例。”

舊例?

話裏有話。

蘇大為回去翻了翻卷宗,查閱了一番,才知道李勣老兄帶兵很有一套。

過去在太宗時期,唐軍作戰有一個原則,就是出門不搶點錢,就是賠錢。

我打你,你不賠償點精神損失費,就是沒禮貌。

軍費就是這麽省出來的。

不但以戰養戰,而且當兵打仗是真能賺大錢啊。

比如打東突厥時,李靖俘獲了幾十萬頭牲畜,可是李勣部一頭沒抓到,就抓了五萬俘虜。

打薛延陀,李勣又是俘虜了五萬多人,一頭牲畜也沒有。

一頭沒有也太說不過去了。

唯一的答案就是,李勣把值錢的牲畜繳獲,和將士們分了。

所以劉仁軌上書李治時,才會說貞觀時期,太宗舍得給錢給官,士兵們打仗犧牲了,朝廷都會派使者吊唁祭奠,追封官爵。

打高句麗時,士兵全都賜勛一級。

每戰必勝,出征時間短,還享有極大的戰爭紅利,這樣的老大誰不喜歡。

喊天可汗,那可是真心實意。

不光唐人愛戴,連跟著李世民混的那些異族藩將,也是感激涕零,感激天可汗帶著大家發家致富,過上好日子。

太宗朝時有記載,朝廷每次征兵,征百得千,征千得萬。

這都是有事實依據的。

對大唐百姓來說,當兵,就相當於農活空閑裏出城打零工了。

跟著朝廷幹,出去幾個月,回來就抱幾頭羊,致富奔小康。

花的時間短,致富機會大,危險系數還低。

回回都是大勝,跟著後面追著敵人屁股砍,再滿山遍野抓羊抓馬就成了。

這種好事,誰不想參加。

但是李治朝,到龍朔年間,這事已經幹不下去了。

參軍打仗,不再是好事,而是掉腦袋的苦差。

蘇大為把這些弄清楚,再聯系到李勣那句“效法老夫舊例”,這不就是要學他把繳獲的戰利物資給將士們分了,以此來維持士氣嗎?

可特麽的,這活在貞觀年間能做,到如今還能做嗎?

這是與皇帝李治爭利啊。

李勣這番暗示,擺明了就是士氣要維持,事情你去做,但鍋不幫你背,你自己頂住。

“老狐狸!”

蘇大為除了在肚子裏罵幾聲,也沒別的好辦法。

條件就是這麽個條件。

仗還是要打。

唯一的利好消息就是,泉蓋蘇文的確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