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享受

雖然朝廷任命新羅王金春秋為總管,但這個總管只是虛銜,是一種安撫新羅的榮譽身份。

也是給新羅一個念想,給滅掉百濟和高句麗後,分享扶余之地,留下一個想像空間。

真正的唐軍行動,還是聽命於副總管劉仁願。

新羅人若想得到好處,自然就得多多用命了。

半島局勢復雜,百濟與新羅,皆是古代朝鮮半島南部三個小部族,馬韓、辰韓、弁韓,演化而來。

而其中百濟的馬韓後來又被扶余吞並,才成立了百濟國。

新羅是三韓中的辰韓和弁韓融合而來。

高句麗又是由濊貊、扶余人和漢人為主體,後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

半島這三國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復雜局面。

“陛下的意思很明確,百濟這裏的叛亂,開春後必須平息,給予征伐高句麗,一個穩定的後方。

第二,可以多多借助新羅人的力量。”

劉伯英在“借助”二字上,略微加重了一點語氣。

蘇大為與劉仁願都是心思機敏之人,一聽就懂。

新羅雖然是大唐的小帝,大唐雖然是天可汗,是中央之國,是眾屬國的朝拜的對象。

但大唐絕不是開善堂的,對小國的態度像是馭馬。

既用,也防。

維護治下力量平衡,保證大唐的利益是首要的。

所以能借用新羅之力,便多用用。

既讓唐軍能輕松點,也可以多消耗新羅的國力,防止戰後新羅過度膨脹。

所以這句話裏面至少有兩三層的意思。

需要執掌百濟諸事的代都督蘇大為,及嵎山道行軍副總管劉仁願去揣摩。

“只要做到以上這兩點,便是大功一件。”

劉伯英看了看劉仁願:“至於具體的方略,陛下許以專斷之權。”

專斷之權,便是臨機決斷,全悉自決。

大唐皇帝對大總管等在外作戰的將領,一般都是放權,聽憑自由發揮。

這種放權,為唐朝早期的軍事活動,無數次軍事史上的奇跡般的戰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只要能勝利,怎樣天馬行空的腦洞,在大唐這裏都是可以的。

但就是有一點,別吃敗仗,吃了敗績,那是要追責的。

而現在對劉仁願和蘇大為加上這一句,是進一步解開二將的思想顧忌,命其放手施為。

沒辦法,現在百濟就兩萬人,其中一萬還是準備開春後跟高句麗動手開片的劉伯英軍。

這一萬人說是援軍,但等大唐與高句麗動手後,肯定就是向著高句麗使力去了。

百濟這邊,這一萬人能做的有限。

這就意味著,蘇大為和劉仁願,就算開春後,也要繼續面對缺兵少將的局面。

不用新羅人,只怕憑一萬多唐軍,連泗沘城都出不去。

意識到這一點,劉仁願和蘇大為的臉色都是一黑。

而劉仁願想得更多一點。

“大總管,這次過來,除了一萬兵馬,不知糧草輜重幾何?”

既然人手不足,陛下不惜許以放權的承諾。

那咱也不能跟陛下談什麽待遇要求,就問問劉伯英大總管,糧草和後勤補給這些帶夠了嗎?

劉伯英的表情變得有些古怪,他手撫胸前白須,幽幽的道:“前年,薛仁貴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與高句麗大將溫沙門戰於橫山。

十二月,薛仁貴又與辛文陵在黑山擊敗契丹,擒契丹王阿蔔固以下將士。”

蘇大為一時迷惑不已,不知劉伯英提起薛仁貴是什麽意思。

不過他看到劉仁願的臉色明顯更黑了,用力揪著自己的大胡子,顯得有些焦躁。

“去歲,西北的契丹部族反叛,陛下派遣突厥降將阿史德樞賓率軍討伐。

年初的時候,上移駕洛陽。

詔迎岐州法門寺佛骨至東都,入內供養。

武後舍所寢衣帳為舍利造金棺銀槨,雕鏤窮奇。

國中崇佛之風大盛。”

蘇大為漸漸品出一些味道來,忍不住發問:“將軍這次帶的糧草輜重不多嗎?”

劉伯英眯起兩眼,掃了他一眼:“兵甲器械管夠,至於糧草麽,管夠一月之數,其余的,就要靠代都督幫我軍就地籌集了。”

這話說出來,劉仁願直接咳嗽起來。

蘇大為忍不住道:“大總管這次來,就運了一個月的糧草?這……這未免太兒戲了吧。”

“代都督,不是兩萬人一個月的糧草,而是我手下兒郎,一個月的糧草。”

劉伯英慢吞吞的道:“遼東路遠,天寒地凍,道路難行,運糧十鬥,到地方後只剩一鬥,若是走海路,也會漂沒許多。

因此,陛下的意思是讓我們就食於敵。

一來可以減少我國的損耗。